六和敬,是佛住世時對出家眾的要求,但以今日社會道德的低落,在家眾更需要六和敬的涵養,如此見和、戒和、身和、口和、意和及利和,一個家庭或團體,便能安樂相處,少苦少煩惱。

 

    佛陀住世時,不斷有人加入僧團,這麼多人在一起共修、生活,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公約來規範,可能會衍生許多爭議的問題出來,所以佛陀要求僧團必須謹守六和敬的生活規範,人人遵守六和敬,不僅有助團體在一起學習、工作及生活,既容易獲得學習的利益,也能獲得護法龍天的守護。

 

其實,六和敬的規範,不僅適用在僧團,同樣適用在今日的社會,人人心中有六和敬的規範,任何的團體或家庭,一定是和諧相處,同心協力,呈現和樂安定的氣象。

 

    所謂六和敬,就是其一:見和同解、其二:戒和同修、其三:身和同住、其四:口和無諍、其五:意和同悅、其六:利和同均。

 

    修習佛法也好,研究學問也好,如果見解有很大的差異,這樣就無法吸收別人所長,改善自己所短,如果人人執著自己的見解才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這樣在一起學習,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在僧團來說,戒和可以同修,有了戒律,貪瞋癡就受到克制,不容易有爭執。在團體或家庭來說,未必需要戒律,但若有一紙生活公約,例如嚴禁賭博、酗酒、吸毒、邪淫等,否則如果有人不遵守這樣的規範,日常生活中一定會引起很多爭議煩惱。甚至大家常會計較,爭鬥、吵架,如此就會永無寧日。

 

至於身和同住,用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也就是生活習慣,不要差異太大,例如住在一起,何時不能喧嘩、唱歌;換下的衣物、鞋子不能隨便亂丟,養成洗澡的好習慣、避免身體散發汗臭味,以免造成別人的負荷,尤其僧團生活都是大通舖,不可能有私人的房間,個人的生活習慣,要盡量受到拘束。

 

    此外,口和無諍,口業是很難清淨,群體生活稍微講錯話,可能就會引起軒然大波,尤其不應挑撥人與人之間的是非,或隨便批評一個人的優缺點。

 

如果前四項都能遵守,則不管任何團體,自然是意和同悅,大家在生活中,知道彼此尊重,自然會感到愉快;也較能分享自己長處與快樂,這也就是利和同均,大家都能得到好處。

 

    只要是二人以上的群體生活,便會有你我的觀念,有是非的不同,所以一個團體想要進步成長,想要和樂相處,六和敬的規範相當的重要。出家人淡薄寡欲,做到六和敬比較容易,但是社會團體或家庭反而困難,因為人難免私心自用,有情緒起伏,興趣嗜好不一樣,處理事情有認知的不同,包括父子、夫妻、兄弟都難免。若是彼此心中存有六和敬,懂得尊重別人,懂得體貼別人,互相關心,互相包容忍讓,這樣的社會團體或家庭,必然氣象蓬勃,做任何事皆能得心應手。

 

    六和敬的規範,說之容易,但在實踐工夫非易。尤其現代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加上工作等種種壓力,如同埋下不少的不定時炸彈。

   是故,實踐六和敬就要透過佛法的修行,人人深信因果,懺悔業障,多做善業,少做惡業,如此才能消業長福慧,才能平安吉祥,和樂歡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慶祝地藏王菩薩聖誕,訂於國曆九月九日(農曆七月三十日)星期日晚上八時,舉行慶祝法會。法會之後,茶點聯誼,歡迎參加,同霑法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7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