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趙州禪師以「喫茶去」的機鋒度人,能夠契合他的一念心,來者便能獲得法益。我沒有趙州禪師的修為境界,也自覺度眾的福德因緣不夠深厚。是故,講堂若有訪客,則問對方「喝茶否?」對方如有喝茶,就以茶水相待。若是對方不問佛法,就只有喝茶及一般的寒暄,隨緣自在。佛法要有人請再說,對方請法有恭敬心,為他說法才有益處,如果遇來人就說法,佛法很容易成為耳邊風。

    原則上,只要肯來佛寺參訪的人,我就很讚嘆,不管他是為了佛法,還是為了喝茶,或是想請教煩惱的俗事,一切都隨緣。有些人與佛寺無緣,就是不敢踏進佛寺。踏進佛寺,來者如果沒有請法,我是不會主動勸人念佛或說佛法,更不能談佈施的功德,以免給對方帶來壓力。一個人對佛寺有一種歡喜心,自然就會佈施供養三寶,幫助法輪常轉。若是太過刻意要對方發心,有時反而會阻斷了對方親近佛寺的善緣。

    會見來客,我的作法就是泡茶,出世入世的話題隨便談,若能喝出歡喜心,也許佛法自然在其中。隨便對來者侃侃而談說佛法,緣份未必能相契。

    每一部佛經的開頭,都是有大菩薩或大阿羅漢請法,佛才會說法,佛法必須從恭敬心去求比較能得到功德利益。

    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示疾,佛陀派人前往慰問,但是在座的菩薩與諸大弟子紛紛推辭,不敢前往問疾,怕維摩詰居士可能拿什麼難解的問題考他們,到時難以應答。

其中,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意;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居士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大目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連他為人說法,維摩詰居士都對他指教如此之多,何況我們這些尚未開悟的凡夫為人說法,豈能將法說得適當透徹。

領悟佛法,六根有利鈍之不同,根器好的人,即使是泡茶,也能從中領悟佛法的道理。如果根器鈍,多說也無益。但勤與誠,可以克服鈍根;根利卻好耍小聰明,名利之心太重,佛法當前,也不知珍惜。所以來講堂,想知道佛法就問,否則就好好的泡茶,起碼可以獲得一時的心中清淨。更重要的是在喝茶過程中,幫助對方解脫壓力與束縛,種下善緣的種子,讓對方樂於親近佛法,親近佛寺,因而得到歡喜自在,甚至佛光的慈悲加被。

其實,會說佛法,未必就是好事。楞嚴經,佛說天魔常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是故佛指出有一種天魔:「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渴仰,邪見密興,種智消滅。」天魔常以各種神通變化附身於人,所以眾生如果太迷信神通,自然難以分辨宗教的正邪,因而聽得天魔宣說佛法,難免心生狂熱的崇拜,我執深重,反而造成身心受害。是故佛言:「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大乘起信論,指出信成就有三種發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缺乏這種正確觀念,信根即使建立,人生也會缺乏理想性,甚至誤入歧途。所以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說一切法皆不是佛法。是故,若遇天魔說法,一切法皆不是佛法;若遇明師,喝茶也是佛法,可以發揮潛移默化的功德利益。

學佛修行不要把它想得太玄妙,而是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淨化自己身語意三業的過失,藉此解脫世間的痛苦煩惱。是以學佛修行如果只有信願而沒有行,就無法深刻感受到學佛修行有什麼好處。也就是說,學佛修行必須言行合一,能說還要能做,否則說而不做,說得再好,也不是真正的智慧。

    每個人都不可能天生就完美,學佛修行就像在雕刻佛像,先用刀雕刻過佛像的輪廓,再用沙紙,慢慢的磨細拋光,直到感覺光滑細緻為止,如此佛像才會更顯得莊嚴慈悲,展現出生動的神韻。大家看到這樣好的神韻,因而產生歡喜心與恭敬心,佛法自然在其中。所以學佛修行真正獲得法益的人,必然會注意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一點一滴的改進,讓周遭的親友因而衷心的發出讚嘆,彼此感到親切歡喜。

下午丁萬復居士來禮佛,供養三寶。

農曆二月十六日(國曆三月十三日)星期一晚上八時讀經,恭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歡迎參加,誦經有助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慶祝觀世音菩薩聖誕,訂於國曆三月十六日(農曆二月十九日)星期四晚上八時舉行慶祝法會,歡迎參加,同霑法喜。法會之後,茶點聯誼。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