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之間。在高度文明的社會中,意外災難以及疾病等也變得空前的多,每個人隨時要面對生死的難關,如果觀念解脫不了,隨時受到死亡恐懼的威脅,生活難以獲得安樂。學佛修行容易獲得解脫生死的智慧,例如面對臨終,有人哀痛不已;有人面對死神,充滿恐懼,但如果觀念想通了,生死就像一個人在房子破舊之後,必須另外再換一棟新房子一樣,有學佛修行的人,比較有信心能夠換到更好的房子居住,讓色身獲得妥善的安住。

 

    上午紀錦義居士、吳安治居士來禮佛,紀老師提到一個臉書的朋友,經營出版業務有成,卻和所愛離婚,將財產送給妻子。在困頓時,一位女助理不捨不棄,幫助他打點事業,人生再度振作起來,並享受美好的生活。但這位成為助理的妻子又得病離世,他再度陷入孤單中。但從他最近常跟紀老師問好,顯然他又走出了人生的陰影。

 

    解脫生死的威脅,常在一念之間,不管是病人或負責照顧的家屬,身心難免受到極度的煎熬,如果無法適度的解脫,憂鬱症很容易就會襲擊過來。尤其人在煩惱時,身體的抵抗力便會變得脆弱。

 

    面對疾病纏身的煩惱,淨土宗十三代祖師,也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癒,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仗佛慈力乎?

 

    印光大師又開示: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此外,宜將一切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癡癡然唯求速癒,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漂沈,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

 

    依照悟耀的看法,家有重病患者,為他念佛功德迴向,不可只求他早日恢復健康,也應求諸佛菩薩慈悲,如果病人塵緣真的已盡,早日帶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減少病苦的折磨。可是沒有學佛修行的人,世間的情愛重,總是捨不得對方離去,以致生死別離更增痛苦。

 

以層出不窮的酒駕問題來說,有法律層面的問題,也有心靈層面的問題,就以酒駕肇事者來說,事後的難過後悔,有的令人同情;有的漠視生命的可貴,令人更加憤恨,情況可能都不一樣。所以必須從法律的層面,配合心靈的改革加以治標,而佛法就是最好的心靈改革方法,但如對方不信,只好讓這種不穩定的人生週期,不斷的循環發生,痛苦煩惱不已。

   

    生死無常的劇本,常在我們的周遭演出,可惜眾生耽於放逸享樂,常忘怯生死之苦,直到無常悄然降臨,才知悲痛,隨著生死流轉,不能自已。所以學佛修行,必須常發菩提心,念生死之苦,才知精進用功,否則隨業受報,難以從苦海中解脫。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強調欲發菩提心,須具備十種因緣,其中之一為念生死苦。

 

    省庵大師開示:「云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沈片刻,俄焉而天,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飢,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多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號之慘;前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愛欲為生死之根本,只有脫離愛欲苦海,才能斷除生死不停的流轉。所以要發廣大菩提心,必須念生死之苦,以免陷入生死泥沼而難以自拔。有人受地獄之苦時,才悔不當初,但是脫離地獄有幸為人,則又忘掉地獄之苦,照樣造業。就如同人間監獄的煙毒犯一樣,在獄中不自由時,盡量想辦法提前假釋,假釋出去,禁不起外界的誘惑,很快再犯回籠,煙毒犯回籠比率高達六、七成,人身難得,如果不自愛自重,恐怕重返地獄受苦的機率,比煙毒犯更高。

 

    梁武帝所尊敬的誌公禪師有日應帝之邀看戲,戲子認真表演,等到戲演完結束,梁武帝問誌公禪師戲好不好看?演得好不好?誌公禪師說他不知道,因為他念著生死大事,無心看戲。梁武帝有些不信。誌公禪師知道難以說服梁武帝的疑惑,於是請帝隔日繼續演戲,並找一死囚,跪在戲台前,頭上頂著臉盆看戲,臉盆則裝滿水,演戲前告訴囚犯,如戲演完,臉盆的水不洒落一滴,放他回去,如果有洒落一滴,立即在台前斬首。戲演完,帝問囚犯戲演得好不好看,囚犯卻回答不知,因為囚犯擔心臉盆的水掉下來,全神貫注在臉盆上,事關他的生死,他根本無心看戲,梁武帝因而明白誌公所說生死事大,常惦記在心的道理。

 

圓瑛大師闡述「念生死苦,則生死心切,六根對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可斷生死流,出愛欲海。」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如何專注?也請念佛人在念佛時,做即將「死」想,因而更為悲切,念佛自然更加真誠。所以印光大師在自己常住之處,寫一個死字,時時刻提醒自己,不讓自己懈怠放逸。但是沒有學佛修行的人,平日很禁忌談到死字,擔心帶來不吉利。

 

    一個人如果玩樂的心太重,或有喝酒賭博等不良習慣,不是對學佛修行沒有興趣,就是勉強親近學習佛法,也會很容易就退轉。如果一個人能念生死之苦,知道享樂時間極為短暫,死後苦報極為漫長,玩心就不會那麼重。同樣的道理,有人經過大病一場,或經過一場嚴重的劫難,常因而覺悟人生的無常,生死流轉業力的可怕,此時發心修行,道心最為堅強堅固。

 

佛來人間示現,為的就是幫助眾生解脫生死煩惱的大事。然而眾生無明,只念五欲的幻境,不能悲切念生死之苦,以致常在愛欲之海浮沈,身心常遭名枷利鎖,逐幻為實,以造業為樂,以清淨為苦,所以沒有智慧學佛修行,不是流於迷信,就是容易懈怠退轉。

 

感謝無名氏第292次郵政劃撥供養三寶。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7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痞客邦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部落格、釋悟耀臉書每天同步發表一篇有關佛法文章,部落格先有兩三年,再設臉書,在臉書之前的文章,就要進入痞客邦閱讀,累積已發表三千篇以上,約三百多萬字。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