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啟:「悟耀弘法講座訂於國曆七月十五日(星期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到十二時,在國立虎尾高中圖書館演講廳舉行,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開始受理報名登記,事先報名居士大德,當天贈送茶點一份。講堂電話(056333622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也可在部落格直接留言。」

 

    一般人在飲食上的要求,大概都是維持在新鮮及美味,有經濟能力的,才講究比較稀有或昂貴的享受。但對學佛修行人來說,只要食物沒有變壞,吃了不會影響健康,大概都會加以珍惜。而且真正在修行的人,六根都可獲得改善,其中舌根的味覺,更為敏銳圓融,覺得什麼食物都好吃,更不會有偏食的念頭。所以修行若能修出醍醐味,不代表吃的是珍貴的飲食,而是飲食時,所獲得清淨喜悅的情境。

 

    通常,我都將能吃、好吃的食物,提供與人分享,自己則常吃品質略差的食物,例如有人看到一粒荔枝壞了,其他的荔枝即使新鮮也不想吃,如果是我,可能從十幾粒可能壞了的荔枝,挑出好的吃掉;也有人看出水果不會很甜或是很脆,也不會想吃。但真正修行人,不應有這樣的分別選擇,這樣才能在修行中,慢慢戒除生活的不好習性,不好的習性越少,也代表業障獲得淨化,生活更容易獲得安樂。修行人品嚐食物的滋味,不在昂貴或稀有,而在吃得歡喜。福德圓滿的佛,因為過去世的果報,曾經化緣不到食物,不得不吃馬麥充饑,但是難吃的馬麥入了佛的口,一樣化為美味。修行人今日能吃的東西,都比馬麥好吃,所以沒有什麼不能吃的食物。

 

    其實,飲食的習性,也考驗一個人修行的定力,如果連吃都太講究,就不適合修行,否則修行的過程,就會為了滿足舌根的滋味,而起無名的煩惱。從修行的觀念,飲食是為了養色身,而不是為了享受,甚至流於奢侈浪費的享受。

 

    佛法所說的醍醐味,就是最為上乘的滋味;若以修行的角度來看,識得醍醐味,代表獲得了無上妙法。至於人間的醍醐味是什麼?相信不是魚翅、頂極鮑魚、牛排等名貴食物,而是吃得簡單,卻能吃出一片歡喜,就是最美好的食物醍醐味。

佛經告訴我們,天人思食時,食物自然現前,但同樣的食物,隨著天人的福德不一樣,所吃的滋味也不一樣。

 

佛在遺教經中開示:「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現代眾生因為生活比過去富足,因而喜歡追求美食,也因不斷的追求美食享受,難免忽略了佛法所說的醍醐味。醍醐味必須學會放下,放棄執著,保持歡喜心,才能吃出最上乘的醍醐味。

 

楞嚴經中,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感嘆人自無始以來,常有無明煩惱的糾纏,這種煩惱就如同瘧疾一樣,時而發作,時而又好了,眾生沈淪在生死苦海中,應如何去解開煩惱的結呢?

 

    佛告訴阿難,人的無明煩惱及生死輪迴,所以結縛,來自六根,想要得到常樂我淨的解脫境界,依賴的也是六根。

 

    六根中的舌根,代表說好話之外,也代表味覺,好的味覺是,什麼食物吃在口裡,都能心生歡喜。在生活中,六根就是一種修行,在飲食上,若是過度的講究、浪費,即是造業。不只是飲食,任何生活所需的物質,都要能夠知足,否則長期處在追求的狀態中,不知不覺煩惱就會上了身。

 

※ 昨晚台灣省舞獅技藝會總幹事王宏隆來訪,送菜脯、花生糖供養。後來吳安治居士來訪。

※ 上午林永順居士送菜豆及蔬菜供養。

※ 下午王薇焮居士送哈密瓜供養。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7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