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的弘法講座,前彰化縣長卓伯源送了一盆蝴蝶蘭,祝賀詞是「說法利人天,廣度諸群迷」,能寫出這樣的詞句,可見卓伯源居士在佛學上也很有造詣。但比丘說法既要利人天,又要度群迷,必須福德智慧都不可或缺,而智慧來自寂靜自處,人在身心都能沈澱靜止時,最容易生出智慧。
在臉書的朋友,常見他們的生活有著豐富多彩的變化,有時與親友享受美食,有時親近大自然,有時出國旅遊,享受不同的人生美好時光,當然,也多的是苦中作樂。但身為比丘,自從住持講堂以來,一年維持一次北上龍山寺,一次南下光德寺,幾乎很少四處走動。即使雲林縣佛教會曾經有免費前往大陸參訪的機會,我也沒有隨行。雖然很少外出,但自己並不覺得孤單寂寞。而悟耀每天寫部落格、臉書,以捕雲比丘自居,所拍攝的天空雲彩、日出日落、自然生態,都在講堂周圍五十公尺內為之,多年來,也能拍出數萬張的精彩照片,可見只要善於寂靜自處,心便能海闊天空任遨遊,不受有形的時空環境所局限。所以我常告訴自己,和尚!你的名字是寂靜。耐得住寂靜的人,不一定代表修行好;但耐不住寂靜的人,肯定修行不會好到那裡。身為和尚,必須學會經常啜飲寂寞的汁液,但心中卻無孤單的感覺。
在現代社會,大師或菩薩都是一種尊稱,甚至是一種客套話,不代表有特別的含意。例如像我這種修行淺薄的人,有人也常會叫我大師,可是我聽到大師,不是高興而是慚愧,我更沒有資格學印光大師做一個「常慚愧僧」,一個人常慚愧自己不如人,這需要多大的修養。
我在俗家時,年輕時代就無師自通,學會算紫微斗數,所以有些人老早開始叫我大師,可是我真的不習慣這個稱呼,覺得有些虛假。現在成為和尚,叫我大師的機會更多。其實,以我個人的觀點,隨便稱呼一個人為大師,缺乏尊敬的成份,最多只是表達客氣而已。其實,在目前充滿淺碟文化的社會,大家都從表象去崇拜所謂大師,而不是從內心的修為去找值得尊敬的人學習,以致大師這個稱呼幾乎成為廉價品。
身為比丘,是不能害怕寂寞,人在獨處時,智慧更能像一泓清水一樣流露。是故,佛遺教經開示:「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比丘是未來的人天導師,但能寂靜自處,才能獲得諸天的敬重,並非受了形式的戒律,而不在德行用功,就能受到人天的敬重。
佛遺教經又開示:「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可見嚴守淨戒的重要。如此才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力常在寂靜自處中培養出來。比丘若喜歡樂眾,則難免常受眾惱。
其實,包括傑出藝術家等各行各業,也常需要寂靜自處的工夫,才能將澎湃豐富的情感與心靈的感受,一筆一畫,純熟而自在的創作出最好的作品。有時寂靜時,可以讓藝術家產生更大的創作爆發力。
學佛修行,不管是坐禪或念佛都是在幫助好好安住自己的身心,尤其是心如猿猴,不容易控制,要將他降伏,必須學會寂靜自處。所以為何學佛修行,不論是在家或出家,都需要有戒律做為規範。心中常有戒律的存在,善念容易增生,惡念不容易增長。我們的心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阬陷。也如牧牛之人,執持戒律之杖,管制牛免於犯人苗稼。
對修行人來說,身心處在戒定慧中,才能生出諸功德,這樣說法才能利人天,廣度諸群迷。(今日照片皆為檔案照片)
※ 今晚八時念佛會,歡迎參加。
※ 昨晚恭誦觀音三經,李瑪莉居士從日本的琉球旅遊回來,送琉球土產菓子。陳阿柳居士送茶葉供養。陳麗華居士為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供養三寶。
※ 上午王繡美居士送蕃薯葉等蔬菜供養。
※ 上午徐美娥居士送蔬菜、水果供養。
※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訂於國曆七月三十一日(農曆六月十九日)星期二晚上八時,舉行獻燈祈福法會,歡迎參加,同霑法喜。法會之後,茶點聯誼。
※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訂於國曆八月十八日(農曆七月八日)上午六時三十分,前往埔里台灣靈巖山寺朝山,預訂兩部遊覽車,每人費用三百元(包括車資、保險、早餐及其他開支),有意參加,請提早報名,以滿額為限。
※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訂於國曆八月二十五日(農曆七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二時舉行超度法會,免費參加,但必須親自參加或有其他家屬代表參加誦經,恭誦「慈悲三昧水懺」「地藏經」,有意參加請提前報名,以利準備工作。
※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7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