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住在斗六市,警界退休的林兩成居士開著高齡二十五年,外表還不錯的老爺車前來講堂,此行是專程為家人點光明燈,同時供養三寶。多年來,林居士每逢春節之前,都會來點光明燈,並且供養三寶。自奉甚儉,但護持佛法則慷慨大方,相當難能可貴。印証一個人有知足心,必然常自在。

 

    上午安溪里老人會會長林永順居士來訪,正在泡茶時,有一部淡藍色的汽車開進講堂小庭園,來者是林兩成居士。林居士每年春節之前,都會來講堂點光明燈,同時供養三寶。每次來時,不是騎機車,就是開這部有二十五年歷史的老爺車前來,可見他平日生活很簡樸惜福,自奉甚儉,但供養三寶則慷慨大方。其實,林居士也有買新車,但讓給女兒開。今天是因為兒子騎走機車,才會開老爺車出門,否則他來講堂,幾乎都是騎機車過來。

 

    林居士在警界服務時,就與悟耀結緣,在退休之前,是擔任縣長公館的警衛工作,退休之後,更勤於學佛修行。雖然他不是與悟耀共修,但每年都會發心來為家人點光明燈及供養三寶。

 

有一年,林兩成居士在警界退休的第三天,就從斗六騎機車專程來講堂為子女點光明燈,並供養三寶,讓我印象深刻。他的發心供養,亦如冬天的太陽,讓人感覺溫暖舒暢。更何況今天陽光普照,鳥語花開,雖然有些乍冷還寒,但與林會長、林居士喝著熱茶,頓感人生的知足自在。

 

    悟耀在講堂不常說布施、供養的功德利益,但是我對蓮友發心真誠護持佛法,供養三寶,都銘感於心,也很感動珍惜。所謂「眾生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天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吃有還,不斷的如此循環輪迴。

 

    身為比丘,經常在自我反省,我有什麼深厚的福德值得接受眾生的供養,自己有何德行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否則平白受施,會讓我感到不自在。佛法常說因果報應,自己若無福德可以福蔭眾生,來世仍得還債給眾生。因而,每次接受眾生的布施、供養,都感到非常的知足,也非常的珍惜,也常以為眾生祈福、說法來回報眾生。眾生為樂故施,必然獲得快樂;我若因貪欲而受施,只會徒增痛苦煩惱,相信施比受一定更能擁有福報,只要大家細心去體會,必能深刻明瞭,施與受的感覺確實有所不同。是故,佛法四念處的修行,必須「觀受是苦」,如果觀受是樂,貪欲的心就會不斷的增長,相對的,無名的煩惱之火也會不斷被點燃,甚至在內心深處燎原。唯有心能知足,才能常自在。

 

心若能知足,即使天空的一片雲,都會覺得飄逸可愛,令人感覺開心自在;即使一般的鳥啼花開,也能有天籟般的感動,反而是經常擠向人潮洶湧的地方,容易招致塞車、飲食不衛生等無名煩惱。學佛修行之後,最厚實深刻的感覺是,開心自在不一定是物欲的追求享受,而是心靈上的清淡知足。

 

    知足的心才是快樂的泉源,雖然金錢很重要,但金錢無法滿足一個人的心;政治的權力也很重要,但政治的權力一樣不能滿足一個人的心,甚至容易讓一個人患得患失,想要擁有,卻失去更多。

 

    佛遺教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是故,我常向諸佛菩薩祈願,讓我有更大的能力幫助別人,而不是讓我從眾生那裡得到更多的供養。因為我深知,布施的人沒有負擔,接受供養的人卻有負擔,尤其沒有功德可以福蔭眾生時,負擔更為沈重。眾生應當體會知足常自在,貪欲煩惱多,人生的追求是無底洞,必須適可而止。

 

       普賢十大願,其中之一為廣修供養,但並非使用金錢或物質才算供養,普賢菩薩開示:「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因而悟耀接受眾生金錢物質的供養,自己則盡一份心力,為眾生做法布施,法布施是一種無上的供養,能令諸佛菩薩及眾生自在歡喜。

   

    何為法供養?維摩詰經第十三法供養品:「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所以供養不是只有眾生對於三寶,也是法師之對於眾生及諸佛菩薩之法供養。眾生供養三寶,不在金錢物質的多寡,貴在發心的自然真誠。比丘對眾生的供養,不分貧富貴賤,皆願眾生早日離苦得樂。

 

上午王繡美居士送蔬菜供養。

斗六林兩成居士為家人點光明燈、供養三寶及蘋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8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