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先民,喜歡在衣服或帽子上鑲上吉祥銀飾。
銀飾之一
銀飾之二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佛陀應機說教,有時方便教導眾生,說二乘法,但二乘法只是一種權宜方便,並非唯一佛乘,所以在法華經中,佛以「化城喻品」來做闡述。同樣的道理,學佛修行既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可能一蹴可幾,所以佛會以暫時的功德利益來幫助眾生消除業障,藉此減輕眾生的痛苦與煩惱,如果眾生誤認為自己已經業消境朗,可以再度放逸過生活,必然很快又會招致業障現前,因而生出退轉之心。所以大家在恭讀「化城喻品」時,必須體會佛陀的用心。
因為眾生志樂小法,深著五欲,佛陀因而揭示「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為了讓眾生知道佛的用心,佛陀做了一個比喻:「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遙遠,今欲退還。」
十多年來,主持念佛會,有些蓮友學佛修行,就如同佛所譬喻的眾生,因為害怕或懈怠而導致打退堂鼓。
這位導師聽說有人不想繼續前進,就告訴他們:珍寶已經在前面,為什麼要退卻呢?為了避免他們退卻,於是導師於險道中三百由旬,化作一城,然後告訴眾人說:「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認為即將獲得安隱的休息場所,不用跋涉於惡道,擔心受怕,於是大家趕快進入化城,因而「生已度想,生安隱想」但是導師知道眾生已經獲得充份休息,不再身心疲憊,於是將化城收回,讓眾生再度步上險道,但好言安慰眾生:「汝等去來,寶處在近」眾生受到鼓勵,因而繼續前進。
佛陀為何用化城來引導眾生,佛陀開示:「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
我早已體會佛陀揭示的道理,所以在過去主持念佛會時,我就告訴蓮友每個人的業障如山,不容易消除,但是佛為鼓勵眾生修行,會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也就是在開始學佛修行後,只要稍微認真,眾生便能消除痛苦煩惱,讓你感受學佛修行很好。但是眾生常誤解佛的意思,以為自己從此業障消除淨盡,不再有痛苦、煩惱,甚至以為可以安心的享樂,或者更加精進用功,以滿足更大的願望,不管是流於享樂,或願望不能滿足,從此又開始懈怠,甚至有人因而退轉。其實,學佛修行如馬拉松賽跑,如果中途有個可以稍作歇息的地方,喝一些飲料,或吃些點心,體力稍微回復,就繼續向前跑,必能達到目的地,但是如果休息及補充營養之後,就因而放鬆自己,可能會更加沒有氣力跑到終點。
所以學佛修行的人,應該好好的恭讀化城喻品,同時加以思考,體會佛陀為度眾生所作的用心。其實,我自己經常就體會出這個道理,有時一覺醒來,想到眾生如此剛強難度,我就有些倦怠;但有時又常感覺諸佛菩薩慈悲加被,連唱誦韋陀讚,有時都會流下感動的眼淚。韋陀菩薩護持佛法,如此盡心盡力,我卻為遭到一些挫折而踟躕不前。十幾年來,我就在起起伏伏的道路上,緩慢前進,幸虧諸佛菩薩用心,在我有些灰心時,即刻又給我鼓勵。
※ 上午 張淑錦 居士來講堂禮佛,並為兩個所教的學生點光明燈,她承認來此學佛,碰上問題,更能冷靜面對解決,所以碰上不如意事情,也比較能隨緣自在。
※ 下午 劉林玉草 居士帶兒子劉崑火及孫子來禮佛,劉崑火在台北從事裝潢,他供養我一個紅包, 劉林玉草 居士賺的是辛苦錢,所以日前她給我的紅包,請 李林玉燕 居士退還給她。
※ 傍晚劉武雄校長、 陳書香 老師夫婦帶孫子劉采玟來禮佛,並供養我紅包。今年劉校長為家人點八盞光明燈,他一一在講堂按照號碼,試用電子聲控的光明燈,以便了解那一盞是他的家人。
※「悟耀法師人生解惑」新書已出版,全本彩色印刷,近三百頁,訂價三百元,質量並重,歡迎訂購。此外,講堂繼續受理龍年點光明燈,每人每盞五百元,請郵政劃撥22690234帳號,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