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靈巖山寺斗六念佛會的鄭勝隆居士送來國曆一月九日朝山的海報,談到念佛會的人口不斷老化,年輕人加入有限。其實,這種現象應該是每座佛寺所面臨的問題。當前的社會風氣,美食、旅遊等的享樂當道,佛法給人的印象是對慾望的一種約束,自然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但年輕人不代表沒有煩惱,等到他們無法解脫心中的煩惱,或許他們又會想到親近佛法,盼望了解人生興衰福禍的真諦,而希望從佛法中獲得覺悟與解脫。
民國六十五年到八十五年之間,拜台灣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之賜,佛教的發展頗為昌盛,許多金碧輝煌的佛寺,大概都是在這個時期所建立,知識份子投入學佛修行或出家的行列,也以這個時期最為燦然。然則,隨著台灣過度崇拜物質,與社會過度政治化的結果,學佛修行的情況,表面維持某種程度的熱絡,實際已在逐漸走下坡。尤其年輕人對佛教的關心與參與,也缺乏一股熱誠,他們未必是排斥佛法,但美食、旅遊等享樂的誘惑,顯然比佛法更為刺激。有人擔心這是佛教發展潛在的危機,但如果徹悟佛法因緣因果的現象,年輕人在追求美食、旅遊、人生理想的過程中,也許心裡沒有佛法,但只要年輕人不排斥佛法,等到他們遭遇人生的挫折、煩惱時,可能對人生命運的不同,也會想要探究它的真相,甚至盼望從佛法中,得到解脫煩惱的智慧。
年輕人對佛法缺乏親近的興趣,大概與社會風氣的發展有關,過去的社會從困苦中奮鬥而成,才有現代的經濟繁榮,上一輩的人由於受過苦,所以即使經濟獲得改善,仍然崇尚簡樸的生活,不太習慣奢侈浪費。不像年輕人,出生的時代,社會呈現繁榮景象,物質生活豐厚,所以對享樂的生活比較嚮往。當物質文明過度昌盛,社會瀰漫物質享受的風氣時,相對的精神文明就會受到漠視,這也是很自然的現象。不只是佛教如此,恐怕許多道德學問等都同樣受到輕忽漠視。即使政府也不重視道德文化的提倡,媒體更是推波助瀾,鼓吹享樂風尚,加上學校教育的失焦,年輕人的社會價值觀念,不斷受到扭曲,對形而上的學問自然不感興趣。而佛法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約束一個人的慾望,自然而然,年輕人就會畏懼接近佛法。但社會人士及年輕人可能不清楚佛法為何不斷勸大家反省,節制生活的慾望,因為慾望太多或太強,正是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所以節制享樂的慾望,其實是為了幫助眾生維持人生更長久的安樂。但這個道理說來簡單,悟起來可能不那麼容易。就像佛警告眾生說,黃金是毒蛇,有人不相信,直到因為撿到黃金而被懷疑偷竊皇宮的賊而斷送生命,後悔已遲。
或許因為我在四十多歲,才由觀世音菩薩示現神通,讓我覺悟精進學佛修行。所以我對年輕人只顧享樂,只顧追求人生的理想,總是抱持一些諒解,但也不會對年輕人放棄希望,只要有機會,我還是會引導他們親近佛法,因為佛法慈悲與智慧兼具,才能幫助年輕人解脫在人生旅程上所碰到的痛苦煩惱。年輕時對佛法不感興趣,未必一輩子都會不感興趣,我的遭遇與覺悟,即是如此。
物質的欲望固然很誘惑,但永遠不可能滿足一個人的心,也不可能給一個人的人生帶來真正的安樂。通常追求物質的享受越厲害,未來的失落感,便會相對的嚴重,等到發現問題的嚴重,更需要佛法的救助。
二十一世紀是物質文明達到鼎盛的時代,但也是精神文明嚴重貧乏的時代,所以有人預見二十一世紀,也是精神疾病最嚴重肆虐的時代。精神疾病無法從醫藥來根本解決,必須從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尋求治療的方法才行。當然,佛法如果要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也不能再墨守成規,在不失清淨戒律的精神下,讓佛法呈現更活潑,更能融入生活之中。讓年輕人透過佛法的學習認知,體會金錢物質的追求擁有,不是絕對的可靠,真的想要擁有歡喜自在的生活,還是要依賴佛法來指導,否則無法破除心靈的黑暗,也難以將精神的迷失導引回歸正常。
維摩詰經中,文殊菩薩代表佛去向維摩詰居士探病,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正念當行不生不滅,不善不生,善法不滅。」所以維摩詰居士強調煩惱可以生菩提,所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佛度有緣人,只是必須等待機緣成熟,眾生及年輕人也許有一時的玩心,但隨著生命歷程的不斷成熟,佛法對眾生來說,還是會有一定的吸引力。
※鄭勝隆居士送麵包供養。
※下午到大川眼科看眼睛,吳孟儒醫師說右眼有發炎的現象,只開兩小瓶眼藥水,不用吃藥。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登記有案的合法佛寺,但講堂沒有做法會、經懺、牌位等固定的收入,請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發心護持贊助。包括小額捐款、點光明燈,(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則點一生光明燈)、請購書籍「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定價200元(悟耀法師未出家前著作)。「悟耀法師人生解惑」,定價300元,彩色印刷(出家後著作)。敬請大家發心贊助護持,確保法輪常轉,功德無量。請郵政劃撥22690234帳號,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講堂電話:05-633362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