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出家之前,我就喜歡買書,但大都局限於佛法與藝術的叢書,也喜歡欣賞古董文物,若是合乎經濟能力也會花錢收藏。如今出了家,深感藝術的創作精神,和佛法的修學精神非常相契,也就是必須創新、苦行、投入其中,才能找出感動人的力量,最後發光發熱,贏得眾生的尊敬。若是名利心太重,必然流於庸俗。
藝術創作若要有所作為,必須向前賢學習,然後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有所成就。如同修禪的人,高僧悟道的方式只能學習參考,不能依樣畫葫蘆,否則就別想開悟。
以紫砂茶壺來說,同一個名家印款,同一個造型的紫砂茶壺,但是價格卻有天壤之別。真的名家所製茶壺,一支可能數萬元或百萬元以上才能買得到,仿製的茶壺,可能只需要數百元,或數千元就能擁有,工藝之精美,從外觀來品賞,不會相差太遠,因為製造茶壺的技巧不成問題,重要的是只有實力夠的大師,才能創造名壺的造型與生命,如時大彬、顧景舟、蔣蓉,都有他們流傳的代表作。後人模仿名家,只能模仿茶壺的造型,卻無法模仿大師所投入的智慧與生命,換言之,也就是即使一模一樣的茶壺,其所蘊育的內含卻不可能一樣。學習佛法也一樣,如果不用心去學習,與諸佛菩薩可以感應道交,只是學習形式上的坐禪、念佛、持咒,所產生的功德利益也會不一樣。因而對佛法的覺知就會慢慢失去信心,要不然就是流於形式,只要遇到障礙,就容易退轉。
福建的壽山石玲瓏剔透,加上名師的精心雕琢,價值高漲。這些名貴的壽山石在未經雕琢前,統稱為葉臘石,外表看不出有何價值。同樣是葉臘石,在福建就是壽山石,在浙江就是青田石、昌化石,不同產地的葉臘石,價值也有高低的不同。
壽山石名師在創造之前,為了找尋靈感,經常大費苦心,甚至是廢寢忘食的投入。像福建雕刻師劉愛珠得到一件石頭(外觀看像荔枝凍),由於造型不是很好處理,她在桌上擺了好幾年,後來去參觀敦煌石窟,讓她瞻仰了佛像莊嚴之美,回來之後,立即創作臥佛,小巧可愛,又不失莊嚴。靈感對一個藝術家而言,顯然很重要,創作一件有生命、靈魂的藝術傑作,沒有好的靈感,就好像缺乏一種動力。
同樣的道理,一支名家的茶壺如果不懂得保養,一旦沾染太多的茶垢,可能就會遮掩了名家壺的風華,正如修行人,心如明鏡台,需要勤拂拭,明鏡才不會染塵埃。人的性靈也像壽山石一樣,需要加以琢磨雕刻,才能呈現它原有的清淨莊嚴與自在。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是對佛法的體驗有其獨到之處。所以我常說,在大道場跟隨知名的大師,是一生極好的福報,但對自己學佛潛力的發揮來說,也是一生的不幸,因為做為大師的徒弟,最先學到的常是克制自我的工夫,凡事不敢僭越,言必稱大師,事事必稱大師,有能力的人,一旦活在大師的光輝影子中,久而久之,可能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大師,必須像禪宗五祖一樣,對惠能大師慧眼獨具,讓一顆璞玉經過琢磨,散發出它的獨特光澤出來。禪宗大師如何開悟,每位大師的情境都不同,所以開悟的方法只可參考,無法蕭規曹隨,必須自己另闢蹊徑,否則必然開不了悟。但要另闢蹊徑,就如同製壺大師一樣,必須具有創意,才能創造出傑出的藝術成就。所以仿製容易,創造難,工藝師容易當,工藝大師要有所成就,更加不易。
成就一件事情,大家只看到外表的風光,卻很難去想像在韜光養晦時的寂寞自處,大家都害怕寂寞,但是寂寞卻可以涵養一個大師的風範,可以淬練大師生命的光華,藝術家可以從寂寞自處中,吸吮靈感的泉源;高僧大德可以從寂寞中與深奧的佛法感應道交,人在歡樂時,心很不容易清淨,長久的歡樂,距離諸佛菩薩似乎更為遙遠。所以每逢我有困境時,我常會在諸佛菩薩前靜坐,我不特意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佛菩薩就會啟發我一些靈感。
就以簡單的念佛方法來說,相信每位高僧大德的方法都不太一樣,但是卻能殊途同歸,往生西方極樂。佛法除了形式上的學習,內心用功的地方,必須自己好好去體會領悟。就像學習書法,大家知道天天勤練是進步的動力,但是如果不能發現自己天天都在進步,而只是形式上的練習,沒有耀眼的成就,你的勤勉不可能支撐太久。我發現勤於學佛修行的人,必然是在生活中經常體悟到佛法的妙用,因而樂於參加共修,也就是參加念佛共修的人,如果始終無法體驗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殊勝,或是將煩惱化為菩提的喜悅,就會感到乏味,怠惰之心,難免產生。神秀大師是漸悟工夫,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隨時做到自省的工夫,適合大多數修行人的根器;惠能大師的頓悟固然妙不可言,但有幾人能具有頓悟的慧根,不管是漸悟或頓悟,重要的是能達到彼岸,常樂我淨的彼岸。
是故,眾生應該覺知,歡樂的背後,就是煩惱的深淵;煩惱的背後就是菩提境界,但人們卻喜歡追逐歡樂,非常不喜歡煩惱,殊不知追逐歡樂如同追向煩惱的深淵;勇於面對煩惱,如同走向覺悟的邊緣,只要多用心,便可成就菩提。
※ 今晚八時念佛會。
※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