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中途稍有障礙,隨時可能讓眾生退轉。若用譬喻說法,學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佛亦如倒吃甘蔗,耐得住平淡,逐漸就能體會其中的甘甜。
十多年來主持念佛會,已經看過不少蓮友,都是熱情一陣,等到碰上挫折或生活上多了什麼誘惑,就因而退轉。世間本來無常,有聚有散,只能隨順因緣,並珍惜現有的因緣。
有的學佛不久,即得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讓眾生明顯感受命運的改善,但諸佛菩薩真正的用意是「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也就是說,先讓眾生因為親近佛法,而獲得解決煩惱的喜悅,感受佛法的功德利益殊勝。於是有的因而又回復凡夫的心態,再度受到現實生活的種種誘惑,而失去道心;有的則立下更高的理想,也更加用功,那知業力現前,稍微碰上挫折,打擊可能更大,也會失去道心。既然學佛之路漫長,就必須保持平常心,患得患失的情況才不會嚴重,也才不會有壓力。所以學佛修行不能只期待感應,更應深入了解佛智,如果能多了解佛法的道理和觀念,即使一時不能達到自己的心願,也不會因而心灰意冷,甚至反省可能自己精進用功不夠,以致消除業障有限。果能如此,不管碰上任何的處境,都能釋然接受。
像我的母親在世時,雖然沒有環境可以接觸佛法,只是虔誠的拜神,年紀大後,常年臥病在床,但從來沒有聽她抱怨神明不保佑,只怪自己業力深重。母親雖然沒有學佛,但在遭遇逆境時,她有智慧有耐力去化解,所以才能以羸弱的身體,辛苦將我們從小帶大,並栽培我們兄弟讀書,期盼我們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
每個人的命運是累世多生的業力所形成,所以即使學佛修行,也不能盼望諸佛菩薩在短期間,就幫助我們解決所有人生的煩惱,畢竟神通敵不過業力,只能透過修行慢慢的減輕業力,逐漸獲得生活的安樂。
是故,學佛的人都應學會「轉念」的工夫,碰上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只要心念一轉,心境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像高銀河老師曾經飽嚐了病苦的折磨,但他與其同修高李秀戀居士從來不怨天尤人,甚至當作是一門修心的功課,心中對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只有感恩,這種精神很令人敬佩感動。
事實上,十多年主持念佛會,蓮友表現的冷熱,也經常在考驗我奉獻佛教的堅定意志與熱誠,不論教與學都需要長期受到考驗,並從教學相長中獲得更多的法益。
人生的苦海難免有風浪,風浪並非因學佛而生,而是累世的業障所造成的風浪,只有勇於面對風浪,佛法的舟航必能安全帶領眾生駛向清淨彼岸。
※ 昨晚念佛會陳麗枝居士、陳麗華居士供養三寶。姜永芳居士提供所拍攝照片參加講堂的攝影作品展覽。
※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慶祝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國曆十二月十五日)阿彌陀佛佛誕,當天晚上八時,舉行慶祝法會及蓮友攝影作品展覽。法會之後,茶點聯誼。歡迎參加,同霑法喜。
- 106年1月7日(農曆12月10日)星期六前往埔里台灣靈巖山寺朝山,上午七時,在虎尾鎮統領KTV停車場集合出發。歡迎報名參加,收費每人三百元(國小以下兩百元),作為早餐、保險、車資等費用。
※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