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佛修行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是一部智慧的經典,若能在生活中,適當運用金剛經的智慧,處世一定更圓融,必能解脫人生的痛苦煩惱。

將佛經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修行才會落實可靠。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認為佛經只是用來修行,好像與生活無關,若是與生活無關,金剛經就不會特別強調淨諸業障。換言之,一個人的累世業障,若是無法獲得淨化,又如何能奢求福慧的增長呢?

    在俗家時,我比較常誦金剛經,因為自認學佛修行,智慧不如人,而學佛修行除了慈悲之外,更不能沒有般若智慧。有智慧的人,就不容易迷信;有智慧的人,心中清明正直;有智慧的人,不喜歡崇拜他人,也不喜歡搞個人崇拜。雖然反對塑造個人崇拜,但認同應多向善知識學習。善知識如明鏡,讓我們知是非善惡得失,個人崇拜容易讓學佛修行的人感情用事,迷失自己,凡事無法以智慧來思考面對。

    金剛經是列入般若部的經典,也是大般若經的思想靈魂,是一部智慧的經典。不只是金剛經,任何一部佛經除了智慧之外,必然與生活息息相關。菩薩成佛必須與眾生發生密切的關係,好比一棵大樹,眾生為樹根,菩薩為花果,樹根長得不好,花果長得也不會好,所以菩薩必須以大悲水來澆灌樹根,讓樹根可以充滿活力,以成就美好的花果。

是故任何一部佛經都可用來幫助眾生脫離苦海,眾生有時需要慈悲對待,有時需要以智慧對待,有時需要以威嚴對待,面對不同的眾生,佛因而開示不同的經典來幫助眾生,所以只要仔細研讀思考,佛經不可能與眾生的生活無關。金剛經亦然。

    金剛經第二十離色離相分。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又問須菩提:「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答:「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有不少人學佛修行,喜歡學神通,求感應,殊不知,如此最容易被魔及一切非人所困擾。所以學佛修行,心要清淨,不要常妄想見佛,妄想求得神通。即使有佛身在你眼前出現,也未必是佛,可能是魔或一切非人所化現。所以眼見未必為真,學佛修行,如果處心積慮要見佛,見菩薩示現,或想擁有神通,不但不容易有所成就,而且因為走岔了路,反而身心容易陷於危險境地而不自知。所以在第廿六章法身非相分,特別強調不能以卅二相來觀如來,否則轉輪聖王就是如來。當然不只是轉輪聖王可以化現為如來,還有其他的精靈鬼怪也都可化現如來,迷惑眾生。世間上江湖術士就抓住眾生的迷信神通,迷信見佛見神,才會設局騙財騙色,以致身心及家庭都受害。

  金剛經中,世尊說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這個道理。但並非指學佛修行,不要用音聲色相等求佛。如果眾生有事情,都不能求佛幫助,那麼學佛修行何用。然而,眾生學佛修行也要學會放下執著,不要太迷信,千萬不可認為:「如果有佛,有菩薩,就現身給我看,否則我不相信。」如此很容易被一切非人所利用,誤入歧途。所以學佛修行必須抱持平常心,不要處心積慮想要見佛,就算見到了佛,也未必是佛,甚至是魔。

  金剛經揭示一個道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經形容人生如同樹枝上的露水,只要太陽出來,露水就會消失。意味人生乃為空相,有生必有滅,沒有一件是可以永恆堅固可靠的東西,生命亦然,所以凡事學會放下,不用執著。我們生活的許多不良習氣,就是來自執著,因為執著而引發不必要的磨擦與衝突,導致衍生種種的煩惱與痛苦。但有的人曲解這一句偈,好像學佛修行的人,應該放棄一切,因為人生的一切,包括榮華富貴都會成為夢幻泡影。如果這樣的解讀,學佛還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可言。學佛初步當然是為了改善生活的品質,獲得安樂,再進一步才是為了成就佛道,是漸進式的成長,並非學了佛,什麼都要看空,什麼都要放棄,如此佛教就無法符合現代社會及眾生的需要,相對的也會失去存在的價值。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幫助別人,即使不指望對方回報,不但不失其功德,反而這種無相佈施的精神,功德更為殊勝。如果以作人處事的道理來看,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有居心,難免就會虛偽,或不擇手段,因而在追求的過程中,可能產生行為的變質。所以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如果有所住,即使有所得,也是一種虛妄之得,而非真正能得到什麼?這就是有些人千方百計得到他所追求的地位、名譽或金錢或所愛的人,後來可能又覺得未必盡如人意,後悔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去得到一件東西。有些事情,沒有得到只是短暫的煩惱,得到反而是長久煩惱的開始。像菩薩幫助眾生,都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皆是如此的佈施。

    是故,佛言:「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且看世間人,用多少手段去排除異己,真正得到所需要的官位、名譽、愛情或財富,反而因為貪念作崇而導致身繫囹圄或付出其他慘重代價。世事常是如此,得未必是真得,失也未必是真失,學佛修行的人,應該學會從生活中去自我反省,處世圓融,隨緣自在,何愁不能解脫痛苦煩惱。

※ 上午紀錦義居士、吳安治居士來禮佛

※ 上午王繡美居士送蔬菜供養。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