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安溪慧日講堂上空的雲彩


觀世音菩薩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一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二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三


黃昏的天空


黃昏的天空之一


 


    上午林永順、吳安治居士相繼來訪,大家對電視節目過度提倡美食,覺得並非好現象。尤其肉食過多,人類殘留動物性的基因也更明顯,人的性格難免更為獸性,因而脾氣暴躁,身上發出汗臭,人緣可能因而淡薄。同時過度肉食,也可能影響健康,素食雖然未必完全符合安全衛生,但比肉食過多的人,應該有助健康的維護及性情的改善。


    自從人類以牛奶取代了母奶來養育小孩,不知是物質環境的改善,父母的溺愛縱容,還是牛奶喝得太多,現代小孩似乎容易有牛脾氣。同時現代人肉類吃得太多,尤其生食更為普遍,以致人的性情也變得更具有獸性的缺點。以我自己來說,在我尚未素食以前,膈肢窩容易發出難聞的汗臭味,內衣穿久了會染得黃黃,但自從吃素之後,這種現象獲得大幅的改善,內衣不會再發黃,臭味也幾乎快要沒有。


    林永順的工廠養了幾條狗,他曾經做過試驗,如果餵狗吃生肉,狗不僅會抓老鼠等動物,同時也會吃死掉的動物;但如果餵吃熟食,則狗會抓其他動物,但不會吃動物的屍體。


    所以林永順認同一個人如果吃太多的肉食,容易具有獸性。吳安治居士以四十年前農村社會為例,因為貧窮人家多,只有年節才偶而吃得到肉,所以以前的人不僅性情比較溫和,道德感也比較好。人一旦具有強烈的獸性,則更加顯示出弱肉強食的本能,所謂道德修養等很容易被拋到腦後。此外,現代人肉食太多,醫師也証明對健康有影響,如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等經常會糾纏不休。


    一個人要完全杜絕肉食,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最少可以不用擴大肉食的範圍及程度,例如有人吃牛肉,由七分熟,降為六分熟、五分熟、三分熟,甚至連生吃都敢,其他海鮮也一樣,和人類早期尚是猿人時代,茹毛飲血的情況沒有兩樣,人類後來也因為懂得熟食而開始進化,所以生吃肉類,不管基於衛生、健康都應盡量的避免。日本是最愛生吃的民族,終於發生了大地震、核能發電廠幅射線外洩、海嘯等大災難,這也是對好吃肉類的日本人的一種警告,不知日本人是否能因而覺悟大自然的道理。就像廣東殺生太重,因而曾經有恐怖的「煞死」流行,引起世界一片恐慌。


    漢傳佛教知道吃素是一種理想,但達到這樣的理想有其困難,所以佛教建議在家信徒在無法完全吃素以前,先吃三淨肉,即不親自殺生,不為我殺生,不聞殺生的慘叫聲,目的也是長養慈悲心。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生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這話的意思是說金錢與勞力的債好還,還清楚了,就不再輪迴流轉。但是殺業則不然,會不斷的輪迴流轉,例如梟類的生物還完債,便會恢復人形,投生在人道愚頑之類中;精靈類的生物,在償完債務後,投生人道怪異之類當中;狐狸、毒虫、蛔虫等被殺害的生物,在償清業債後,都會還形人道中,但表現的都是低賤、勞苦、柔弱的人道,佛陀形容,這些重復生為人類的人,由於「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憫者。」何況一旦人死,因業報出生為動物,想要再回復人身,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所以少造殺業,即能避免墮入畜生道中,受盡輪迴的苦報。


    因而我常說,主持美食節目,鼓勵人類拚命吃肉的美食達人最傻,所賺節目通告費有限,但未來因他的宣傳而被吃掉的動物,他都要擔負部份的因果責任,這種因果報應,人人不同,有的是變得性情粗暴,有的是婚姻破裂、骨肉分離(動物因人類好吃,親情難免流離失所),有的是身體多病。所以一個人如果具有悟性,千萬不要主持鼓勵人家大吃大喝的美食節目,否則所做所為必有因果苦報。


    也許有人會質疑素食也未必健康,因為蔬菜中被檢驗含有農藥及肥料的殘留,對身體健康也潛伏著威脅。現代社會過量的使用農藥或肥料來栽培蔬菜,雖然也經常引發殘留量的問題,但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況下,素食的害處,還是比肉食的害處少很多。所以素食的人,最好不要每天大量吃相同的蔬菜,將毒物殘留的問題減到最低的程度。肉食也一樣,沒有辦法斷絕,就由少吃做起,這樣對健康也會有幫助。


    例如中秋節到了,也許有很多家庭會烤肉聯誼,如果肉類少一點,農產品多一點,相信也不會減少聚會的氣氛,何況可以吃的東西很多,未必要拚命吃肉,如果大家能有這樣的觀念,相信今年的中秋節,便可過得更環保衛生,而且團聚的快樂氣氛,也不會受到影響。快樂、溫馨的感覺在心,不一定是與食物有關,否則有錢人豈非都很快樂?


    佛在遺教經中勉勵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如此,社會大眾何嚐不是如此。事實証明,飲食沒有適當的節制,徒生煩惱,也容易產生健康的問題。所以佛家也常說:「財色名食睡,通往地獄五條根」古人也說:「飽暖思淫慾」吃得太飽,難免就有淫欲的問題。所以吃的問題,不僅需要考慮健康,同時也有關性情的涵養,如果吃不能節制,做其他事又如何能節制呢?


    昨日二崙鄉 廖俊雄 居士又送來油菜供養,今日 林麗紅 居士又請 林永順 居士供養一碗紅燒麵,在此一併感謝。


    黃昏 丁萬復 居士送來綠竹筍供養時,晚課正做到一半,他跟著我做晚課,再到樓下泡茶談佛法,我建議他,不管處理世俗的事情或學佛修行,思考的邏輯盡量化繁為簡,想的太多,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可能徒增煩惱。學佛修行寧可多做少說,這樣才能有實質的幫助,也才能從中獲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