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病苦、災難、挫折等各種煩惱,忽焉而至,古德難免感嘆「人生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然而,面對人生的種種煩惱,若要解脫這些煩惱,還是要依靠自己,所謂自己造業自己承擔,自己吃飯自己飽。

 

    學佛修行,不是只有祈福許願而已,而是透過對佛法的領悟、修行,讓你更了解生命的成長過程,必然會遭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業力現前,眾生應當如何認真且正確的去面對、處理,這些都需要佛法的智慧。

 

面對人生無常,有人可能過度的悲觀,對解脫煩惱沒有幫助;有人可能拚命追求狂歡享樂,也只是一時的自我麻醉而已;有人可能尋求神通、改運等迷信方式解決,最後破財未必能消災。學佛修行讓我們知道在遭遇人生問題時,諸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是我們最有力的靠山,只要我們勇於面對處理,終將可以順利圓滿的解決,度過難關,甚至度過千重浪的苦海,抵達常樂我淨的彼岸。

 

身為比丘,不僅必須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同樣也要面對自己業力所帶來的種種人生問題,堅強承擔化解。

 

    是故,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近代高僧印光大師,並不鼓勵學佛修行一定要出家,除非有特殊的慧根和理念。如今悟耀出了家,更加體會這個道理,一個出家人,常以眾生之苦為苦,以眾生之樂為樂,除此之外,也都有各自的宿業需要承擔,若戒定慧工夫有所不足,身心恐怕難以承擔這樣重大的負荷。如果只是庸庸碌碌的出家,印光大師更不認同。

 

    身為比丘,更必須做好法供養。什麼是法供養?維摩詰經開示:「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背生死苦,示涅槃樂」「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能救一切毀禁眾生」「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當知,眾生以財物、勞力佈施供養,信施難消,法師只有盡力做好法供養以為回報。因為「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出了家,更加體驗佈施者,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而受施的比丘,為自我警惕,必須常以四念處為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身為比丘,需要學習的很多。法華經:「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眾生無明習氣很多,乃是痛苦煩惱之本源,對眾生要能「巧說諸法」如遇病痛,施用不同的藥物,才能對症下藥,更重要的是眾生肯加服用。

 

    眾生紅塵打滾,容易有四種顛倒:「身不淨,計為淨。受是苦,計為樂。心無常,計為常。法無我,計為我。」因而眾生始終不離痛苦煩惱的深淵中,難以自拔解脫。除非得到善知識的開導,循循善誘,深入了解佛法的智慧,且能力行實踐,才能解脫人生的種種煩惱。

 

    正因眾生常有四種顛倒,以致經常追逐世俗的享樂,以為可以解脫一切的煩惱。結果不然。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維摩詰經,天女請問維摩詰居士:「何為法樂?」答:「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然而眾生無明,帶業而來,視信佛為束縛,視聽法為乏味,視供養眾不如自尋歡樂,視離五欲為苦悶,所以歡樂背後,常隨痛苦而來;有得之後,常隨煩惱而來;享福之後,常隨健康問題而來。大多數眾生的人生,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交織而生,苦盡甘來,樂盡苦受,在人生的業海中,隨波逐流,難得解脫。

 

    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感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証得。」妄想執著,更加讓我們難以面對無常的人生,破除妄想執著,需要佛法的智慧,智慧乃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一切病者之良藥,伐煩惱樹之利斧。智慧必須從佛法的聞、思、修中,而自增益,才能常住快樂。

 

昨晚吳安治居士來禮佛。

誦經當晚有人贈送愛之味燕麥飲料,是呂碧蓮居士供養。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繼續受理108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合法登記的佛寺,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