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安溪慧日講堂上空的雲彩


陽光下的觀世音菩薩



日出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一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二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三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四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五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六


黃昏講堂上空的雲彩


黃昏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一


    梁武帝蕭衍生於西元四六四年,是南朝時代的皇帝,大家對梁武帝的印象,最為深刻的大概就是和達摩祖師的對話,深感話不投機,失去明師指導的因緣;另外就是皇后郗氏生前陰毒奸險,以致死後墮為蟒蛇,梁武帝為了解救往生的皇后出離痛苦,延請高僧誌公禪師編纂梁皇寶懺,超度皇后脫離蛇身之苦。南北朝時代,是一個群雄併起的時代,所以我要併吞你,你要併吞我,戰爭多,內亂也多,而梁武帝不僅到處建立佛寺,同時積極推行菩薩戒,本身也受菩薩戒,許多臣子也都跟從他受菩薩戒,持素戒葷,嚴守戒律,當時可說政教合一,顯示佛教與政治確有密切的關係。如果高位的人,肯弘揚佛法,如風吹草偃,佛法一定興盛。


    梁書蕭昱傳,說蕭昱私鑄錢幣為有司所奏,放逐臨海郡。走到半途,梁武帝下詔將他召回,要他受菩薩戒。蕭昱自從受了菩薩戒之後,嚴持戒律,悔過遷善,完全變了一個人,品德高尚,後來被任命為晉陵太守,更加明法治,照顧老百姓,


    梁武帝推行菩薩戒是希望受戒者皆能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進而幫助眾生脫離生死煩惱。


    即使現代社會,我在光德寺受三壇大戒時,得戒和尚上淨下心長老教導大家在受戒時,必須淨下心來做三種觀想,一者觀想斷一切惡,二者觀想修一切善,三者觀想度一切眾生。所以受戒者應先求懺悔,再發廣大菩提心,以求獲得清淨戒體。


    身為皇帝,后妃成群,國家資源盡其享受,所以梁武帝肯親自接受菩薩戒,並積極推行,在今人來看,也算是難行能行,實在不簡單。


    梁武帝的受戒不是作作外表工夫,而是實際嚴守律儀,所以梁書武帝傳描述梁武帝受戒之後:「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食而已。身衣布衣,木綿皁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常克儉於身,凡皆此類。五十外便斷房事,不飲酒,不聽音樂,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


    梁武帝治國的功過,在此不作討論,純就其身為皇帝而能受菩薩戒,並且嚴持戒律,生活簡樸,不要說他是皇帝,就是一般眾生都不容易做到。


    一般眾生都盼望過著無拘無束,歡樂自在的生活,殊不知,沒有戒律,就沒有真正的歡樂自在,因為世俗的歡樂自在,以造業為多,何況享受五欲的欲望越飢渴,在快樂之後,煩惱便會隨之而來,最簡單的道理,大家喜歡崇尚美食,但喜歡美食的人,也等於與疾病住在隔壁,在身體健康不受威脅時,不曉得害怕,直到疾病纏身,後悔已遲。一個人只有做到嚴守清淨戒律,又不感受戒律的存在,才能得到真正的歡喜自在,所謂「禪悅為食」,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這個社會有更多的人接受五戒、菩薩戒,生活淡薄知足,相信比國家法律的規範更為有用,法律雖然森嚴,但如果不由心覺悟懺悔,法律難以感化一個人,從煙毒、竊盜犯回籠率高,由此可見司法有其不及的地方。如果大家心中有戒律,斷惡行善,才能真正幫助自己脫胎換骨,少憂少煩惱,清心自在。


    可惜世間事,往往背道而馳,以今日社會來說,大家忙於生活的享受,爭逐名利,婚姻如兒戲,道德沈淪,生活苦多於樂。所以大家都以為是經濟情勢不佳,才讓大家生活較苦,其實,真正苦的是心不能滿足,而非物質的缺乏。一個知足的人,常感到自己擁有天下,並非真正貧無所有,大地的一景一物,那一種不是在取悅懂得知足的人呢?所以佛遺教經中說,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像今天天氣放晴,天空飄浮著白雲,有誰臥在地上欣賞白雲的飄逸洒脫呢?即使黃昏,烏雲吹動,天空也另有一番景象。


    「悟耀法師人生解惑」已出版,內容與照片是部落格的精華文章,全本彩色印刷,近三百頁,訂價三百元,質量並重,歡迎訂購,團體另有優待,請郵政劃撥22690234帳號,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雲林縣觀自在功德會一年一度的抄經比賽暨六月茉莉音樂會,決定在 六月十日星期日上午八點半 ,在虎尾國小大禮堂舉行,今年預定名額是四百人,目前報名已經額滿,不再受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