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木化石的成因乃火山爆發後,樹木被埋在地下,經億萬年的地熱,而成為化石。而人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一百年不到,怎能不好好珍惜生命,趕緊學佛修行呢?


講堂早晨的上空


講堂黃昏的上空


黃昏的天空


黃昏景象


夕陽


    昨日談學佛修行與研究佛學有什麼不同?今天覺得有必要進一步談,學佛修行,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做任何的事情,眾生大概都會先想到有什麼好處?然後才會產生做的動力與意願。學佛修行也一樣,大概沒有人會迷迷糊糊的說,我要學佛修行,卻說不出來為何要學佛修行。學佛修行沒有理念,容易人云亦云,如同瞎子摸象,幸運的話,遇到明師還無所謂;不幸運的話,碰上邪師,被以盲導盲,那就麻煩。


    就大多數的眾生來說,在享受富貴時,是不太可能想要學佛,所以四十二章經中,指出人生有二十難,其中一難就是豪貴學道難,有錢的人,享受生活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去學佛,除非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否則一般眾生在富貴中,是難以啟迪學佛的悟性。


    眾生在什麼狀況下,容易產生學佛的理念,通常都是由於煩惱交相煎逼的情況下,反而容易產生覺悟的智慧。所以維摩詰經說:「煩惱是如來種。」又說:「不入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不入煩惱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寶。」可見人有煩惱,未必是壞事。如果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沒有煩惱,可能就會迷迷糊糊的過一生,雖然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命人,但也是一個典型的平庸人,如果就人生的價值角度來觀察,有許多人不願如此庸庸碌碌的過一生,尤其當你了解佛法的因果概念,知道人的神識不滅,則平庸過一生,等於無知的浪費生命時間,甚至有淪落三惡道的危險,實在太可惜、可怕。


    娑婆世界是一個有苦有樂的世界,所以世間沒有絕對幸福快樂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缺憾。畢竟這個世界眾苦充滿,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等苦。不管是貧富貴賤都離不開這些苦。所以釋迦牟尼在印度示現修行,就是要幫助眾生解脫生死煩惱的大事。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近代高僧印光大師開示:「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困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最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人的一生,來自貪、瞋、癡三種最嚴重的習氣,有人形容為三毒猛火,如要澆滅三毒猛火,別無他法,必須勤修戒、定、慧的工夫,以戒制貪,以定制瞋,以慧制癡,非此莫辦。


    今天社會開放,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色欲,可說世人之通病。淫欲重的人,不但有種種的煩惱,同時難以出離生死煩惱。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中特別的告誡:「愛欲莫甚於色」「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所以佛特別開示:「人從愛欲生,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換言之,人的慾望越少,煩惱也會相對的減少,煩惱主要是來自種種的愛欲,克制貪得的心,只有佈施一法,所以說為樂故施,必獲安樂。


     學佛修行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解脫人生種種的煩惱,在娑婆世界眾生只有不同的煩惱,不可能沒有煩惱,煩惱給人痛苦,但煩惱也給人智慧,學佛修行可以得到無上的智慧,智慧乃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