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佛修行不能放逸無度,否則難以體會修持佛法的功德利益;但也不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否則身心容易出問題。放逸是懈怠,壓力是負擔,兩者若是不能取得和諧平衡,都會造成道心的退轉。

    曾經有一位在講堂共修的女眾,我發現她的臉相不太好,關心她遇到什麼問題,她告訴我一位通靈的法師建議她發願誦一千部的地藏經,以改善命運。她在誦經要領都不懂的情況下,就答應對方的建議,反而在生活中造成緊張與壓力,後來這位女眾因小生意做得不理想,因而移居北部,沒有繼續來講堂共修。

    這位女眾發願要誦一千部地藏經,實際的生活,她必須為做小生意而忙碌,只好利用做小生意的空檔,有時間就誦地藏經,因而無法以定課的方式在佛堂或神明廳恭誦,只好有時間就誦,有事情就停下來。我告訴她,這樣的誦經方式,不會無法減輕業障,反而會招來更多的業障,因為誦經時,有法界眾生也會來聽經聞法,必須心存恭敬,如果經常中斷,且每一部經都沒有誦完就停止,顯得不圓滿,非常不適當。

    以一部地藏經的誦讀時間,熟悉為一小時又二十分鐘,不熟悉,可能長達二小時以上。對一個不是很了解佛法的人來說,一下子發這麼大的願力,難免壓力大為增加,違背學佛的本意,學佛修行是為了獲得生活的安樂,而不是帶來更多的焦慮,過度的勇猛,又不得正確要領,反而容易造成道心的退轉。如果是我,我不會要求一個不常誦經或不太懂誦經要領的人,誦太長的經典,會請她先多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佛說阿彌陀經。如果要誦長經,每個月初一、十五兩次,如果覺得不成問題,可以六齋日、十齋日誦,如此循序漸進,就不會感覺到誦經的壓力。

    就以做小生意來說,最適合的是念佛,隨時都可以念,生意來時也隨時可以停下來,心中不會有壓力。   

    學佛修行應該從簡單開始,逐步隨著自己的心得及時間,增加精進用功的程度。就像小孩學走路一樣,走路尚不穩時,不要讓他用跑的,否則可能跌倒一次,再也爬不起來。通常一個人急於發大願,可能由於對佛法有很高的期待,可是因為願力太大,反而造成力行的壓力,以致不但沒有辦法獲得殊勝的功德,反而增加業障,在命運無法獲得改善,生活無法獲得安樂的情況下,最後反而疏離了佛法。

    二十億耳比丘精進用功,但難以突破,因而有退轉之意,佛找他來,用彈琴的道理開導他,琴絃不能調得太緊,也不能調得太鬆,否則無法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必須將絃調不緊也不鬆才行。佛言:「沙門學道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修行理應精進用功,但過度即形成壓力;修行不應放逸,過度的放逸即形成懈怠,修行就難有心得或成就。所以必須由易而難,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因為修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能用快跑,必須保持慢跑,才有體力堅持到最後。

    修行是否找對了明師?修行是否用對了方法?必須有智慧去分辨,否則萬一誤入歧途,不僅欲速則不達,而且可能身心嚴重受創。

    如果自覺修行有問題,建議多讀藥師經,祈求藥師佛慈悲引導你走向正確的修行之路。因為藥師佛的第九大願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証無上正等菩提。」此外,藥師佛的第四大願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楞嚴經中,佛陀向阿難譬喻,眾生如同自衣中本就有一顆如意珠,但卻到處乞食,不知身懷寶珠,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個道理說明如果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得到明師的指點,就如同知道自己的身上早就懷有珍貴的寶珠,不假外求,內修觀照。如果碰上的不是明師而是邪師,恐怕寶珠被騙走了都不知道。

    學佛修行的心態很重要,保持平常心而不失懈怠;精進用功,卻能怡然自在,自有所得。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