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應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功德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功德利。在物慾高漲的年代,及時行樂的觀念更普遍,但眾生精神上的苦悶也有增無減,原因很簡單,物慾的享受,所獲得的快樂只是短暫的現象,只有慈悲與智慧兼具的佛法,才能在生活中帶來真正的平安喜樂。

    昨晚念佛會,八十三歲的李仁煌居士住在安溪里隔壁的興中里,他騎著腳踏車,撐著雨傘來念佛。基於安全起見,我說這樣的下雨天氣,您就在家中休息即可,他說:有念佛會,怎麼可以不來。反觀有幾位年輕的蓮友,則自動休息。

    其實,在有雨的日子,仍能照常來念佛,最容易獲得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佛法是一種秘法,也是相應法,眾生越是虔誠恭敬,越能與諸佛菩薩相應,必須從中去體會,才能感受得出來。 

    由於社會的繁榮發展,眾生對物慾的享受更為重視,也更為講究。然而,奇怪的是,在追求享樂的年代,眾生的精神苦悶現象卻越發嚴重,同時越是去追求享樂,學佛修行的熱誠和熱情,也會相對的降低,因為以歡樂來麻醉自己的生活,會更耐不住生活的寂靜自處。

    佛法的修行,就像飲白開水,滋味平淡,對身體最有用處,但喝久了,就會嚮往是否改喝咖啡、茶葉或神奇的果汁飲料等,甚至有人喝感冒藥水,都能喝到上癮。所以學佛經過一段時間,有人會覺得開水太平淡,逐漸的捨棄開水,嚐試喝其他的飲料,至於是否會有其他副作用,一時看不出來,所以也不會擔心。直到有一天,感覺身體那個地方不舒服,經過檢查,可能已經疾病纏身,才後悔沒有繼續喝開水。眾生學習佛法的熱情與冷漠,大概都離不開這樣的心路歷程。所以維摩詰經說,「煩惱生菩提」。人沒有煩惱的磨練,智慧的種子就無法發芽茁壯。又說「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人生過慣簡單,反而不習慣複雜,去年以前,講堂前的樟樹,尚未傾倒,早晚、午後常坐在樹下乘涼,享受徐徐涼風,比冷氣機吹出來的冷氣還舒服,心中默念著佛號,或思考一些問題,感覺人生常擁有這樣的寧靜自在,也是一種莫大的福報。但習慣於熱鬧生活的人,可能覺得枯燥乏味,因而寧可不斷去追逐聲色的享受,也因而帶來不同的人生煩惱,例如感情的出軌、身體健康的損害,或者為飲酒而起衝突。

所以學佛修行的人,如果只是學到表象,沒有深入體會其中的精神奧妙,便會容易感到枯燥難耐。就像我經常在拍攝講堂上空的白雲,甚至覺得白雲是我的知音,拍攝日出日落,覺得彷彿可以窺探宇宙的奧秘,但眾生可能以事業繁忙等理由,忽略了可以免費欣賞的大自然情趣。

電視上的節目,有許多是與旅遊、美食、享樂有關,看起來這個社會好像是一個充滿幸福快樂的年代;但是如果你又轉看談話性節目,八卦、政治、靈異等無所不談,罵人的話也不斷的創造新名詞,更為尖酸刻薄,儼然別人都是罪人,只有名嘴才是神聖的天使。從電視上的兩極表現,你就會發覺,這個社會並沒有想像中完美,甚至歇斯底里的人越來越多,甚至當一個好人或是老實的人,好像深受委屈,反而放浪形骸、不懂廉恥的人,看起來似乎更逍遙自在,如果社會逐漸演變成一個好逸惡勞,虛假狡詐的風氣,我很擔心未來的年輕人,日子可能會過得更辛苦。

佛在遺教經中告誡比丘:「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當人們著迷於物慾的追求時,相對的顯示精神空虛的嚴重,廿一世紀也是人類精神疾病最多的年代,解決精神的壓力、幻想等疾病,如果只有金錢與物質,是不夠的,宗教才是最重要的依賴與寄託。所以我們常說,生活就是一種修行,只有用修行的態度來面對生活,生活才能自在,才能健康,才能快樂。物質永遠不能滿足心靈的需求,反而擴大它的縱深裂痕。

    佛度有緣人,阿伽陀藥再靈妙,也要眾生肯服用。身為法師,我只能將佛法的好處,介紹給大家,但是必須大家願意親近學習,否則佛法還是佛法,除非眾生不願在浩瀚的業海中,隨波逐流;除非眾生警覺無常來臨,心理卻沒有準備的可怕,否則佛法再慈悲,只能隨順眾生。  

昨晚念佛會,林義傑居士送新採摘的花生供養、丁萬復居士送香蕉供養、陳麗華居士送自製手工糖果供養。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