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人常用烏龜來罵人不貞或嘲笑人家懦弱,但覺行圓滿的佛,卻用烏龜來隱喻佛法的智慧。例如縮頭縮尾的烏龜不是怯懦,而是守意堅固,不受五欲的誘惑;也以烏龜來隱喻人身難得,眾生當珍惜生命,遠離惡業,免墮惡道,永失人身。

 

    佛講經說法,善於譬喻,甚至常以動物做為譬喻,幫助眾生更為深刻體會佛法的精妙。

 

    世人多得是世智辯聰,常以烏龜的習性來嘲笑別人,佛為福慧兩足尊,藉著烏龜來教化啟發世人,聖凡的表現,大有差別。

 

    雜阿含經中,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時,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似狐而小)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世人短見,常會罵人為縮頭烏龜,缺乏膽量與勇氣。

 

   但佛告訴比丘:「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也就是說佛教導眾弟子要學習烏龜,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將四肢頭尾緊縮於堅硬的龜殼中,免得被其他動物殺害。烏龜見野干,懂得龜縮,不但不是怯懦,而是以堅固的意志,保護自己的生命免於受害。眾生在生活中,常受五欲的誘惑,因而沾染痛苦煩惱,若要遠離五欲的誘惑,就要學習烏龜懂得藏六,不給其他動物可乘之機。

 

    是故,世尊說偈言:「龜蟲畏野干,藏六於殼內;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說。」佛所說的攝心,如防城,亦如烏龜藏六。眾生若能攝心,嚴持戒律,即能遠離貪瞋瞋三毒的猛火,根本解脫痛苦煩惱。

 

    又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佛告訴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經經常都在提醒眾生人身難得,稍微失足,即可能導致人身墮入惡趣中,難以回復。既是人身難得,人死後隨其業力的善惡,未必再能轉世為人。佛以盲眼烏龜,百年才探出頭一次,僅僅這一次,烏龜的頭是否能正好穿過漂流木的孔呢?答案是微乎其微。換言之,佛在提醒眾生,明因果,從善斷惡,免於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以致沈淪於惡趣,永難恢復人身。所以眾生應了解修持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智慧,才能保住人身免於沈淪,甚至成就無上的佛道。

 

上午紀錦義居士、吳安治居士來禮佛,紀老師今早到虎科大散步,撿到五百元,特別供養三寶。

傍晚劉建廷居士來講堂恭誦地藏經。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7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