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慢疑,是人常會有的五種毛病。念佛也當無疑,疑者病生也。此病非指身病,而是心病。對念佛有疑心,就不可能展開念佛的行動;即使勉強展開念佛的行動,也因疑心而使功德利益打了折扣。是故,念佛雖然簡單,一定要信願行具足,念佛時才能樂在其中。

 

    例如處理臨終後事,有的法師會為往生者誦金剛經,有人就會有疑問,既然有疑問,那麼誦經的功德力自然受到影響,因為連生者都半信半疑,亡者又如何能自在接受?我想,任何佛經對往生者都有利益,但比較適當的作法,還是以恭誦淨土五經、藥師經、地藏經等為宜。但最好的作法,還是是由家屬經常為往生者念佛誦經,由於與往生者有血緣關係,功德利益最為殊勝。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中,大師在答覆一位唐居士的問題時,即如此開示:「汝喜念金剛經,當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即為淨土助行。然淨土五經,其功德亦不亞於金剛經。所寄之經書,宜詳閱光所作之序,則其大義可以悉知。再息心恭敬讀之,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針對印光大師的答覆,編者敬按指出:「予於民國廿四年秋,由普陀上書蘇州報國寺印大師,求皈依。旋奉復,取法名曰宗敬,並承賜淨土五經,及夢東禪師遺集等十餘種。覆函有云:金剛經,發明淨土之處甚少,每日虔誦一遍已夠。汝於專精念佛外,可將淨土五經,川流不息讀之。予至今遵守不敢忘。」一個人學佛修行,心中無疑,才肯專精用功,也才容易獲得法益。

 

    例如同樣在淨土五經中,蓮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師也不太贊同修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因為非有一定根器,難以領受。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答覆一位黃居士時這樣說:「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

 

    是故,念佛法門,還是最好的修持法門,印光大師強調:「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穩當法門。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了然於心,若有餘力,再去研修一切經論。各種法門,均可為此法門之助。」

 

    即以臨終處理而言,印光大師在覆黃居士的函中開示:「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者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念佛法門乃當前最為適當的法門,只要大家具足信願行的工夫,在自力精進,與佛力的加持下,不論對現世或往生者,都有無窮的利益,千萬不要小看念佛法門,越是簡單,不代表你可以將一句佛號念得綿綿密密,甚至一心不亂。

 

    念佛無疑,心才能自在,更利亡者。唐朝善導大師據傳是彌陀化身,是淨土法門集大成者,大師開示:「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

 

    善導大師又開示:「無論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証三明,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從歷代大師對淨土法門的推崇,可以確定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也是安全道,更是快速成就道。身為佛教徒,有空多念佛,則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今晚八時念佛會,歡迎參加共修。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7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