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八時讀經,恭讀「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是出自般若部,與金剛經內涵相通,強調無住、無相、無我,人的煩惱大概都起於有住、有相、有我,如煩惱絲糾纏,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如同手中擁有智慧劍,可以快刀斬斷煩惱絲,獲得清淨自在。
今天風和日麗,也許今晚恭讀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天有所感,今天講堂上空又見祥雲普照。尤其到黃昏時刻,特別感覺環境的祥和清爽。
文殊師利菩薩曾是七佛之師,手持智慧劍,是智慧的象徵。世間常有人自稱是佛。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文殊師利不答反問:云何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復次,舍利弗!汝問: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世人若修行到這樣的境界,又如何會說自己是佛?或是自稱自己是大菩薩。若有這種事情,很明顯的就是未証謂証,未得謂得的妄語,目的無他,為了貪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而已。
是故,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証、非不証,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証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妙的是,文殊師利卻又問佛:何故名般若波羅蜜?
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行、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大乘佛法的三解脫門,即是空、無相、無作。金剛經與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主要闡述了三解脫門。世間法正是如此,心不空,那容得下別人或其他東西;若是著相,難免人我是非就更為明顯尖銳,也是社會混亂,自我煩惱的根源;凡有所作,則必落因果,又落入十二因緣法的漩渦中。無作才能避免又落入六道輪迴之中。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連「佛」這個名字,都說是空相,所以成佛不在口舌逞能,而在實際的修行。
眾生若能體會領悟空、無相、無作的道理,世間既然沒有一個可以計較的人事物,自然也可以空掉許多的痛苦煩惱,若以智慧面對自己所遭遇的問題時,就能毫不猶疑的斬斷煩惱絲。
眾生的我執我慢太重,因而增加了人我之間的爭論與對立,這也是煩惱的根源。文殊師利白佛言:「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言:云何如來說般若波羅蜜?我當答言:一切諸法,無諍論相;云何如來當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有法,可以諍論,亦無眾生心識能知。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佛讚歎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如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藥木,皆依地生長。佛又說:眾生欲見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欲親近諸佛,如法供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眾生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
所以眾生若能至誠懇切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能解脫種種世間的煩惱而得真自在,以致成就菩提。
※ 上午王繡美居士送蕃薯葉供養。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