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安溪慧日講堂上空的雲彩   日出   早晨虎尾安溪慧日講堂上空的雲彩  

 

日出之一   

 

 

早晨講堂上空之一   日出之二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一  夕陽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二  

    紀錦義居士來禮佛,談到中國傳統的孝道,感嘆倫理道德逐漸式微,尤其紀老師是虎尾高中的國文老師退休,對孝道精神更為重視。孝道不但沒有隨著時代在進步,反而不斷的退步,子女在養育父母方面,有的相當的計較,即使小錢也捨不得盡孝心。然而所謂孝道,並非奉養而已,更重要的是承歡膝下。

    紀老師提到有位九十歲的老人,有五個兒子,大家輪流奉養,維持相安無事。有一個月,輪到某一個兒子奉養,剛好老人要繳老人會的會費五百元,但是兒子不肯給,認為不應該由他給。於是老人退掉了老人會,沒有多久,老人往生,由於老人已經退會,所以老人會不再向會員每人收一百元致意慰問,五個兒子無異少了好幾萬元的喪葬費用,也算是由於不孝順的緣故,以致因小失大。

    其實,重要的不是老人會的慰問金多寡,而是老人對兒子的感覺。照理講,有五個兒子可以照顧,應該是很幸福的老人,沒有想到由於兒子太計較,老人父親未必快樂。

    物質文明帶來生活的方便與享受,但在天倫之樂上,現代子女好像不如農業時代來得貼心。所以現代老人,有時好像物質無虞匱乏,但是精神卻嚴重不足,因而生活中顯得單調乏味。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當時印度第一大國的摩揭陀國,阿闍世太子因聽了惡友提婆達多的教唆,將父親頻婆娑羅王推翻囚禁在重重的密室,準備餓死他;王后韋提希夫人因為私下奉上食物,而被兒子也囚禁。在囚禁的密室中,韋提希請求佛告知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佛因而教導她十六觀想法,同時佛告訴韋提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三福的首要就是要孝養父母。可見佛教對孝道及師道的重視。二千多年前如此,二千多年後,也理應如此。只是工商社會大家容易利令智昏,所以見利忘義,甚至連孝道、師道都不管不顧。

    佛教特別強調因果,不孝父母,自有因果,輕者現世受報,重者來世繼續受報,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值得為人子女警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