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治居士上午來禮佛,提到最近媒體熱衷於慈善捐款的討論,有的是愛之深,責之切;有的是充滿惡口、兩舌與妄語,感慨萬千。在佛法中,經常都會提到布施的問題,如果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應該知道布施是一種慈悲的表現,但是布施也要有智慧,才能真正落實布施的功德。
金剛經說無相布施,功德最大。也就是世間所說「為善不欲人知」的境界,做善事不是為了某一種目的,而是基於慈善,基於歡喜而布施,是一種「積陰德」的觀念。此外,布施應該是自己覺得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最好不要存有分別心,衡量道場或團體的大小,或知名度的高低,這樣就是有所為而為的布施,也就是有相布施。例如一個真正護持佛法的佛教徒,能力所及,只要是正知正見,弘揚佛法的道場,都要平等布施,而不是只護持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道場,否則就是有分別心,分別心會讓布施的功德打了很大的折扣。
有錢不是罪過,大家不要動輒批評富貴人家,這是他們多生種福田所得到的福報。有錢又能布施行善,代表智慧不錯。但布施必須懂得正確的方法,並非將錢隨便捐給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就好,也要了解接受布施的人,有沒有正確的運用於慈善事業,或是弘揚佛法等社會公益。
過去也曾經聽過一些例子,有些人將財產賣掉,捐贈給慈善團體、或寺廟教會,後來窮苦潦倒,想要拿一點回來維持生活也不可得,這樣的布施就是缺乏智慧,不但沒有功德,反而徒增惡緣。
最近幾年,國內外常有企業家透露身後要將財產裸捐做公益慈善事業,這種企業家是真正精明有智慧的人,反而那些留下許多財產給子女你爭我奪的企業家,是世界最可憐愚笨的人。因為將自己的財產布施做公益,表面是捐出去,實際是將自己的財產帶到下一世,人的生命有死亡的一天,但神識不滅 種善因必得善果,所以將全部財產捐出的人,未來轉世到其他地方,仍然是最富有的人,甚至比過去還富有。因果的道理就是這麼微妙,如果了解這一層道理,對財富就不會那麼執著死抱不放,一毛不拔。以藥師經所說,富而慳吝的人,死後下地獄受苦。佛法常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台灣流行彩券對獎,多年來,拜彩券中獎之賜,知名的公益慈善團體比較佔到樂捐的優勢,因為知名度高,大家的信賴感相對也高。小社團從事公益慈善事業,未必比大團體差,但是小團體沒有全國知名度,不容易取得信賴,所以在公益慈善捐助方面,小社團的收入便相對的有限。公益慈善團體是如此,寺廟等宗教團體亦是如此,社會大眾的行善捐獻,還是以大道場或大慈善團體較佔優勢,尤其台灣的經濟情況逐漸惡化,社會資源有限,小社團、小道場的生存更加艱苦。
佛法的修持,布施行善,是行菩薩道,六度萬行的第一要務,布施不僅是行善,同時可以減少一個人的貪念,知足常樂。但是布施如果沒有智慧,隨便將金錢交給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有時可能跟受騙沒有兩樣,那就沒有什麼功德。
為何做善事需要有智慧。四十二章經中,佛開示:「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証之者。」其實,佛的開示,只是在表明布施行善功德有高低的差別,並非鼓勵布施行善要有分別心。就如同你在行善時,如果能分辨誰是真正的處境堪憐,或誰是騙子,這樣布施的功德就更能落實。
就佛教的觀點,布施有三,即財施、法施、無畏施。所以沒有錢的人照樣可以布施。例如自己學佛修行,覺得對生活很有幫助,因而發心勸人念佛修行,這就是一種法施,像觀世音菩薩常給眾生勇氣,常給眾生帶來信心,所以觀世音菩薩也稱做施無畏菩薩,讓眾生遇事有信心,無所畏懼也是一種布施。布施的境界則要達到「三輪體空」也就是布施時,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布施的物,也沒有受施的人,這樣的布施就是超越一切,功德無量。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登記有案的合法佛寺,但講堂沒有做法會、經懺、牌位等固定的收入,請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發心護持贊助。包括小額捐款、點光明燈,(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則點一生光明燈)、請購書籍「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定價200元(悟耀法師未出家前著作)。「悟耀法師人生解惑」,定價300元,彩色印刷(出家後著作)。敬請大家發心贊助護持,確保法輪常轉,功德無量。請郵政劃撥22690234帳號,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