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位比丘尼到日本料理店吃葷食,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五年前,在報紙上看到警察查獲買春的人,竟是仁波切。當時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和尚!你的名字是寂靜」強調耐得住寂靜的人,不一定代表修行好;但耐不住寂靜的人,說他修行好,也沒有人會相信。身為和尚,必須學會啜飲寂寞的汁液,但心卻無孤單的感覺。

    在現代社會,大師或菩薩都是一種尊稱,未必代表真正的恭敬。例如在我未出家前,因為我會紫微斗數算命,加上又是當時兩大報的記者,常有人叫我為大師,如果我因而將自己當作是大師,只能說是自己的膚淺幼稚。今日出家,即使有人稱呼我為大師,我也未必高興。因為真正尊敬一個人,通常是在背後稱他為大師,在面前稱呼大師,有的是基於客氣禮貌,有的甚至是帶著戲謔的成份。

像我這種修行淺薄的人,有人叫我大師,我怎麼可能高興,甚至應該感到慚愧。即使自己感到慚愧,更沒有資格學印光大師謙稱自己是「常慚愧僧」,一個人常慚愧自己不如人,這需要多大的修養。

任何一個行業,不是人人可以當得起大師,大師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涵養,不是有了知名度,就可以當得起大師。畢竟「高僧」和「名僧」,實質上仍有所分別,高僧未必出名,名僧未必有修行的成就。

    一個充滿淺碟文化的社會,大家都從表象去崇拜所謂大師,而不是從內心的修為去找值得尊敬的人學習,以致大師這個稱呼幾乎成為世俗的應酬語言。

身為一個法師,經營一座佛教道場,法緣卻不夠興盛,但我寧可默默靜待機緣。儘管我知道很多可以讓我成名的方法,但我寧可繼續選擇寂靜自處,也不要為了出名而譁眾取寵;不要為了出名而四處攀緣。屬於自己的機緣,絕對跑不掉,不是自己的機緣,強行爭取也是徒勞無功。

    身為比丘,是不能害怕寂寞,人在獨處時,心思更細膩,智慧才能轉化為一泓清水。佛遺教經即明白的開示:「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可見嚴守淨戒的重要。

    佛遺教經還開示:「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

    人在寂靜中,智慧才會更清明。所以,我常說:「和尚!你的名字是寂靜。」寂靜不是孤單,也不是無聊,而是從寂靜中去挖掘心靈中更多的美感。就像我常看到小鳥喜歡站在講堂屋頂避雷針的尖端,表面上更顯得孤單,其實,小鳥卻可以欣賞到無窮天空的勝境。

    一尊佛像,有時看起來很孤單,但臉上卻無時無刻不流露出自然的慈悲與智慧,眾生有什麼煩惱,有什麼病苦,有什麼不如意,都可以向佛、向菩薩傾訴,也更能感受與佛、菩薩的距離更親近。眾生唯有心淨,菩提才能影現其中。

講堂門前的電線低垂,昨日請安溪里里長蔡朝忠打電話給台電、中華電信、佳聯有線處理,上午佳聯有線來將他們的線路拉高一點。

上午王繡美居士送蕃薯葉供養。

感謝無名氏第111次郵政劃撥供養三寶。

颱風過後,土水師很忙碌,講堂損害的圍牆仍未補修,上午林泰利居士打電話來關心。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