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是激發一個人積極上進的動力,但名利也常考驗一個人的道心;名利是一種芳香迷人的果實,但名利也是人性的刮骨鋼刀;名利是一個人的興奮劑,但名利也可能轉化為毒藥。世間有人視名利如浮雲,也有人如癡如狂,千方百計去追求名利。是故,不論一個人是從事何種職業,或是修持宗教信仰,皆離不開名利的誘惑。尤其經營道場,沒有名,就無法吸引眾生的親近、護持及供養。所謂名成利就,正說明名利的密切關係。不論從事那一個行業,或是學佛修行,大家都想名成利就,差別的是有人會不擇手段,有人則堅持守住道德的底線。不論一個人是何種社會身份,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不論出家或在家,名利常嚴厲考驗一個人的道心,誰通過了考驗,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清淨自在。

    潛意識中,每個人都有名利心,差別只是這種名利心是外顯或內露?是積極或消極?是強或弱?例如經營一座道場,如果沒有名氣,信徒不來;信徒不來,經營道場就會因缺乏經費而陷入困境;也有人受不了名利的誘惑,到處打妄語,賣弄神通,鼓吹迷信;也有人因名利心淡泊,即使香火不旺盛,但能寂靜自處,隨緣度眾生。

    在末法時代,許多附佛外道的發展相當迅速,對名利的追求前仆後繼,然而,為獲得名利而失去道德,仍難逃因果的無形制裁,表面是得,實際是失。畢竟名利如空花水月,終無所得。一個人的快樂,與財富之間不必然有絕對的關係,真正的快樂自在,是自己的心不受名利的染污、束縛,即使寂靜自處也能自在。

    雜寶藏經中,有「老仙緣」的故事:

    佛在王舍城,爾時阿闍世王為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諸比丘皆白世尊言:阿闍世王日為提婆達多送五百釜飯。

    佛言:「比丘莫羨慕提婆達多得利養事,即說偈言:『芭蕉實枯,蘆竹葦亦然。駏驉懷妊死,騾驢亦復然。愚貪利養害,智者所嗤笑。』說是偈已,告諸比丘言:提婆達多,非但今日為利養所害,誹謗於我,過去亦爾。」

    比丘問過去發生何事?佛言:「往昔波羅奈國仙山之中,有二仙人;其一老者獲五神通;其一壯者竟無所得。時老仙人即以神力,往郁單越,取成熟粳米,而來共食之。復至閻浮樹,取閻浮提果,亦來共食。到忉利天,取天須陀味,來共食之。

    年少仙人見是事已,心生悕仰,白老者言:願教授我修五神通。

    老仙人言:若有好心,得五神通,必有利益;若無好心,反為惡害。

猶勤啟請,唯願教我。時老仙人便教五神通,尋即獲得。既得五神通,於眾人前現種種神足,於是以後大得名稱利養,乃於老者生嫉妒心,處處誹謗,即退失神足。

諸人聞已,作是言曰:老仙人者,宿舊有德。是壯仙人,橫生誹謗。便皆瞋之,城門下遮,不聽使入,便失利養。」

老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壯仙人就是經常想要害佛的提婆達多前世。

學佛修行,名利固然代表一種成就,但是名利也是修行的最大考驗,許多人都難以通過這一關。但大多數的眾生還是喜歡看到名利的表象,反而離棄寂靜的智慧。

楞嚴經:「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謂邪師,最喜歡打妄語,最大的妄語就是「未証謂証,未得謂得」,自稱大師、菩薩、如來等。為何要打妄語,當然是為了名聞利養。佛說大妄語的人,「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不可否認,從事宗教活動,懂得打妄語,懂得怪力亂神的方法,的確是容易吸引信徒,甚至可能名利雙收。然而,凡有所做,必有果報,一個深信因果的人,絕對不敢打妄語,尤其是「未証謂証,未得謂得」的大妄語,果報更重。

    學佛修行的人,應該感謝阿難尊者,阿難常代眾生向佛請示:「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是故,「戒、定、慧」三無漏學若是修持得好,不要說是名利心可以自然淡泊,也可息滅貪瞋癡的三毒猛火。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