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說:「施比受更有福」,佛教則強調,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尤其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更為自在。同時佛教還更進一步強調,「觀受是苦」。因為布施是做到真正的放下,而受施則是增加更多的負擔,包括心理及人情的負擔。
上午吳安治居士陪同王秀遐居士來禮佛,並請大悲水。王居士的母親王楊愛月老菩薩幾天前往生,由於惠來殯儀館的空間不大,決定頭七簡單處理,請我是否可以幫忙,同時贊助講堂,希望能為其母親做功德,同時還為其姪孫王子揚點永久光明燈。王居士說了一句發人深醒的話,她說有機會布施最好,雖然付出,但了無罣礙。
善哉斯言!於是我當即回話:的確,布施的人,可以了無罣礙。而受施者則是一種負擔,差別的是,有的是甜蜜的負擔,有的是沈重的人情負擔。例如王居士是藉著布施,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身為法師,我必須隨時反省,我有什麼福德可以福蔭人家。若只是平白受施,將來還是要償還給人家。所謂「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不就是做牛做馬來還債嗎?
是故,我常向諸佛菩薩祈願,讓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因為接受眾生的布施,未必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接受眾生的布施,即使眾生是無所求的無相布施,受施後仍難免會有牽掛,有壓力,深怕自己的福德無法承受眾生的布施。反過來看,布施卻是一種放下、一種解脫,所以可以獲得真正的安樂。
阿含經中的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觀身不淨,歡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中的「觀受是苦」,即是一種修行,只有深入去體會才能更真實的感受。例如我在擔任新聞記者時,若是有人無緣無故請我吃大餐,我就必須提醒自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將來人家有所要求時,我用什麼來回報人家?我是否有能力回報人家?所以「觀受是苦」修持得好,可以減少貪欲,沒有不當的貪欲,就不會有更多的痛苦煩惱。
身為法師,接受眾生的布施,就要為眾生祈福,將眾生的快樂當做是自己的快樂,將眾生的煩惱當做是自己的煩惱,所以受施是一種責任的負擔,因而我常以法供養來回報眾生,希望無相布施的眾生,都能因而獲得安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接受無盡意菩薩等的供養之後,又將珍寶等供養佛以及多寶佛塔。是故凡夫的我,接受眾生的布施之後,豈能不以法供養來回報眾生。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之一就是廣修供養,而且強調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所以在經濟能力上,我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而我每天在痞客邦的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部落格、釋悟耀臉書,發表一篇有關佛法的文章,將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中,就是一種法供養。希望法供養有助於修福修德,讓我有福德可以福蔭供養三寶的蓮友,未來也能有經濟能力幫助眾生,讓眾生獲得生活安樂。
何為法供養?維摩詰經第十三法供養品:「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所以供養不是只有眾生對於三寶,也是法師之對於眾生及諸佛菩薩之法供養。對眾生的供養,不在金錢的多寡,而是在發心的自然真誠。像貧女施燈,可以讓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無法用神通將小油燈熄滅,可見發心的可貴,功德無量無邊。
※ 上午林士珍居士供養絲瓜。
※ 上午林永順居士來訪,拿明天上台北的高鐵車票錢給我,吳安治居士、林永順居士明天陪同我前往台北龍山寺參拜觀世音菩薩。
※ 下午去立仁牙醫診所抽牙齒神經,蘇君厲醫師送兩顆止痛藥,若是麻藥退了之後,牙齒還會痛時服用。由於只是小小的不舒服,所以我沒有服用。下週進行蛀牙的添補即告完成。
※ 傍晚陳麗華居士與兒子林于聖來講堂恭誦地藏經。
※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