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博大精深,學佛修行時,難免會有疑惑,所以學會發問很重要,發問有助解惑,越能了解佛法,也才越能深入用功。就像同樣的白米飯,若要煮得又Q又香又好吃,如果自己不會,就要懂得向專家發問。學佛修行懂得發問,學習會更有效果,更有心得。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落成之後,仍然只在每週日晚上八時念佛共修,每月農曆十六日晚上八時誦經,共修時間不想排太多,一方面是講堂的信眾還不是特別多,如果安排太多日,蓮友可能有壓力;另一方面是悟耀希望大家有時間多與家人聚會,先將家庭照顧妥善,而不是疲於奔命參加各種共修或法會,家庭要圓滿,佛法才能獲得更多的信賴及歡喜親近。

 

但當時為鼓勵大家對佛法發問,每逢週三晚上,安排「與悟耀法師有約」時間,鼓勵信眾邁出第一步,親近佛寺及佛法,悟耀將回答各種佛法或人生有關的問題,為眾生解惑。

 

    當時的考慮是,鑑於電子媒體發達,已經有太多的講經說法,但民眾碰上各種疑難的人生問題,仍苦於無處求教,對佛法認知又是一知半解,所以方便與信眾結緣,而安排「與悟耀法師有約」時間。

 

    尤其在出家之前,悟耀已經以在家居士領眾共修十年,發現很多民眾仍畏怯佛寺的各種禮儀,想要親近又邁不出第一步;另一種情形是,雖然與大眾共修,但在公開場合又不好意思發問或不懂發問,以致對佛法的了解有限,換言之,初機學佛容易有障礙,安排「與悟耀法師有約」時間,乃在幫助一些人排除這些障礙,是一種方便法。

 

    悟耀同時認為,這種類似座談或面談的方式,具有親切感,也許更有助於溝通。有不少人碰上問題時,不知應向誰請教,只好藏於心中,或因迷信,中了神棍及騙子的鬼計,悟耀自認自己的人生閱歷以及對佛法的了解,可以提供眾生更為正確的人生參考。

 

初期還有少部份人會預約時間,後來就不了了之。也許可能是自己度眾因緣並非很成熟,只好隨順因緣,不再強調週三的佛法有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講經,都是由於大阿羅漢、大菩薩的發問而說法,只有阿彌陀經是佛主動向眾生推荐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以我後來也學佛的作法,如果有人來講堂拜訪,他們不問佛法,我也不主動談佛法,只管泡茶招待。佛法無人請教,不宜宣說,因為對方未必聽得進去。從部落格、臉書來看,認真談佛法的文章,眾生未必感到興趣,可以獲得印証。

 

但是多年來,我還是一再強調學佛修行必須學會發問,但發問不是隨便亂問,當一個人對佛法懂得發問,代表他對佛法也有一定程度的心得。亂問則是對佛法有些現象,充滿好奇心,或則存心為難人家,對修行的進展沒有助益,反而有障礙。

 

吃過白米飯,才會知道那一家煮的飯又Q又香又好吃,如果自己想煮,就要懂得向專家發問。所以學佛修行如果懂得發問,代表對自己的修行有在用心,知道那些疑惑的問題,因而有機會便想要獲得解惑。如果都不會發問,有兩種現象,一種是自己真的懂了;一種是對佛法完全不了解,根本不知如何發問。

 

所以學習佛法的人,如果懂得發問,相信可以了解更多,也會更有心得。有了心得,對佛法就不會產生厭倦的感覺。就像練習書法,如果練習時,都少了進步的感覺,就會失去更加勤快練習的動力。有進步的感覺,才會想要好好練習,希望更進步,希望自己的書法獲得更多人的欣賞。

 

佛法所強調的是因緣法,所以選擇道場共修,自己應該多加觀察與那個道場或那個法師比較有緣,如此共修,容易獲得相應,對人生的改善會比較有助益。如果只想選擇大道場,想沾大道場的光,不顧自己在修行上是否能相應,或能獲得什麼法益,這樣可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及精神,對改變人生不會有助益。就像身體有病,不是每個醫師都能看好你的病,能碰上貴人醫師,就可少受一些病苦或不當的折磨。也不要因為有機緣加入大道場共修或義工的行列,其他的佛教道場皆不再親近,這樣可能損失了自己人生的良好機緣。因為佛陀在涅槃之前,就告訴大家在他涅槃後,應該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且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所以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應該是護持佛教的正法,而不是選擇只護持某個道場,或某個大師,如此分別心太重,可能贏得面子,但失了裡子,修行的功德便不圓滿。

 

上午紀錦義居士、吳安治居士來禮佛。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