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有早晨的雲彩還值得觀賞。同樣的雲,拍攝不同的角度,呈現不一樣的風情。圖為虎尾安溪慧日講堂上空的雲彩。



早晨天空的雲彩


日出後天空的雲彩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一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二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三


講堂上空的雲彩之四


早晨天空的雲彩之一


日出後天空的雲彩之一


日出後天空的雲彩之二


    上午林永順居士又帶來林麗紅居士的素齋供養,吳安治居士也剛好來禮佛,吳居士是省住都局十職等技正退休,感嘆今天社會風氣的敗壞,造成官員貪污文化的敗壞,幾乎毫無廉恥可言,早期在野人士罵國民黨人士貪污,其實那時的貪污都是拿了不該拿的禮物或紅包,那有像今天的公務人員明目張膽,無法無天,貪得無厭。同時享樂的文化盛行,民眾一方面抱怨經濟低迷,金錢難賺,一方面又大吃大喝的玩樂,導致人心道德的敗壞,更形嚴重惡化。


    當社會充滿奢靡享樂的風氣,就是國家走向衰敗的開始,因為玩樂主義盛行,人就難免好逸惡勞,所謂刻苦耐勞,勤儉樸素的美德可能都沒有,而這些都是支撐社會健全發展的有力支柱,享樂心態則如柱虫,慢慢的啃食木頭,直到中空傾倒的一天。


    這是一個很不健康的社會,拚命的吃喝,又拚命的減肥,又不斷的看醫生,醫藥衛生越進步,生病的人不但越多,而且動輒是癌症,現在大家好像對癌症覺得司空見慣,可怕的精神疾病又逐漸蔓延惡化,精神疾病對一個家庭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家中只要有一個精神病人,可能全家都瀰漫著緊張不安的陰影。卅年前,坐輪椅上街的人,少之又少,現在到處可以見到輪椅族的出現,生活變得越不安全,大家反而要用享樂來麻醉自己,導致許多家庭都出了問題,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倫理道德也不斷的喪失,這個社會的未來發展,真是令人擔心。


    佛在法華經中,形容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如火燒的房子,佛想盡辦法用牛車、鹿車、羊車等三車玩具誘惑貪玩的眾生,趕快逃離火宅。如今,社會道德蕩然,眾生只顧享樂的心,如同火宅中的諸子,未來靠誰來解救呢?當人心越墮落時,正信的宗教反而越不受重視,反而迷信文化充斥。例如最近的普度大拜拜,有的祭品用租的,有的故意祭拜空心菜,強調有誠無心,自己設下許多民俗規矩,炒作迷信的文化,看起來覺得很可笑,也很悲哀,但是這一類的迷信,卻反而可以搏到媒體的版面。就如同端莊的淑女,大家覺得很平常,所以有不少女性故意暴露身體,妖野作態,大家拚命搶鏡頭,如此又如何盼望社會風氣的改良。


    清朝的大臣曾國藩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然而,在台灣,要找一二賢人,竟是不可多得,以致無法正面導向人心,只見人人隨波逐流,接受了各種人性的污染,劣者爭出頭,賢者反而紛紛隱居起來。


    佛在遺教經中,告誡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意思是說飲食應該有所節制,不宜過量,就如同藥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然而,由於媒體的助勢,台灣的飲食文化過度蓬勃發展,有錢沒錢,先吃再講,管它有沒有過量?管它會不會影響健康?


    八大人覺經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兩個覺知,值得眾生奉為圭臬實踐,偏偏眾生的心性,大都背離這兩個覺知,例如因為貪圖享樂,以致貪污舞弊,不但沒有得到更大的快樂,反而痛苦煩惱纏身,從陳水扁總統、林益世秘書長、黃季敏署長、許瑞山主任秘書的貪污受罪,豈不是最好的寫照。有智慧的眾生,應該對佛法的真理有所覺知。


    台灣的經濟不斷衰退,政黨的內鬥卻沒有休止的現象,表面都說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際都超越不了個人與政黨的利益,如果政客充斥,民眾必須有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政客不可能給人民帶來福祉,但是政客為所欲為,正是民眾對正義缺乏了解與堅持,所縱容出來,所以當苦日子來臨時,勇敢一點,不用去怪誰,這也是佛法所一再強調的因果關係。楞嚴經也說,因地不真,果遭紆曲,民眾很不喜歡政客,但民眾的言行卻不斷在培養政客,等到政客的表現不如人意,才又開始責怪政客。如同大家責怪媒體是社會亂象的根源,但大家卻不喜歡媒體報導正常的新聞,又變相鼓勵媒體拚命找不正常的新聞來滿足讀者或觀眾,以致大家又拚命的罵媒體太墮落,因果也是糾纏不清。現在這個社會的危機是,在慾望的濁流中,大家不想扮演一滴清水。然而話說回來,如果不學佛修行,又如何有智慧分辨誰才是濁水?誰才是清水?濁水要得到澄清,不是依靠少數的清水,而是要設法讓濁水靜止下來,靜止的濁水才會變清,所以民眾應該學習多親近善知識,少親近小人或虛偽的人,這樣濁水才會有靜止的一天。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於 九月十五日 , 農曆七月卅日 週六晚上八時,舉行慶祝地藏王菩薩聖誕法會,歡迎參加,同霑法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