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玉觀音



    今天同時閱讀到兩則新聞,一則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去世,只有五十六歲,算是英年早逝,但是八年前當他得知罹患胰臟癌時,就坦然的面對死亡;新北市女消防員賴文莉於 十月一日 凌晨出勤時,被酒醉駕駛人撞傷,必須將左小腿截肢,年輕生命面對截肢,她沒有氣急敗壞,甚至不希望警方處罰四位提早撤除交管的官警,面對著死亡與災難,兩個人的表現都讓他們的生命光華,顯得更為璀燦。


    我對賈伯斯的了解相當有限,因為我對電腦電子等產業的了解,實在少得可憐,但因他們都是產業界的大人物,所以耳熟能詳,但不會好奇到去了解他的一生。賈伯斯引起我的注意不是他在產業的成就,雖然他在廿一歲就有很好的表現,但我對年輕就成功的人不會特別的欽佩,只能讚嘆他們的福報相當的不錯,甚至於我曾經研究命理來探討人生,覺得一個人不要太快成功,否則有時也隱含著生命的短促,所以太早成功的人,比常人更容易成為與生命在賽跑的人,反而是年輕際遇不佳,一步一腳印的人,往往是在歲月不斷的淬練之後,才將人生的銅鏡磨光,將生命的光華照得更為燦爛,尤其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更容易有這樣的現象。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生不在生命的長短,而在有沒有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活得有意義與價值,即使有形的生命是短暫的,但卻賦予無形的精神的生命更為不朽。


賈伯斯在二○○六年時,曾經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演講中表示:「沒有人想死,即使想上天堂的人,也不願死了才上天堂,只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事情就是這樣,因為死亡可能是人生中最好的發明。」賈伯斯還說:「記住自己將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法,避免掉入患得患失的陷阱,你已一無所有,何妨順心而為。」我想賈伯斯講這句話的意義應該是不論你願不願意,都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何必一定要悲傷沮喪的面對,與其如此,不如盡情的去做想要做的事情。事實上,一個成功的人,不論創辦事業,或者面對死亡的陰影,就是有與眾不同的表現,如果一般的民眾在得知罹患癌症時,可能難以脫離面對死亡的絕望與恐懼,怕死是一般人正常的心理反應,而學佛修行的人,很容易就能克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對一個學佛修行的人,知道人生的法則是此滅則彼生,彼滅則此生,生滅不已,除非你能修到不生不滅的境界。以念佛人來說,從娑婆世界的死亡,如果能往生沒有煩惱的極樂世界,則面臨死亡的問題,根本不會有恐懼的感覺,心中只有安詳與寧靜。


佛陀在涅槃之前,如此開示比丘:「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死亡是每個人所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但是大家都忌諱面對這個問題來討論,除非是修行人或者是罹患重症的人,對生命的覺悟,才會有比常人更為深刻的感受與覺知。


我們對一件事務會感到恐懼,乃因由於無知而產生,如果對生命的現象有更深刻的探討了解,相信死亡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人生的有形生命是極其短促,重要的是在短促的人生旅程中,你如何去創造留下永遠不朽的精神生命。所以佛陀告訴比丘:「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另一則新聞是 十月一日 被酒醉撞傷而截肢的新北市女消防員賴文莉在手術之後,面對新聞界,一般人截肢之後,大概都會顯得沮喪,但是賴文莉面對被截肢的命運,卻沒有表現頹唐消極的神情,她的勇敢表現,讓與她通過電話的馬英九總統都感到不捨與動容。而且她昨日面對新聞界,主要是要呼籲社會大眾不要酒醉駕駛,免得造成更多無辜生命及財產的損害。將沮喪的態度轉做交通安全宣傳的功德,多麼有智慧的表現。


同樣是受到災難,有人呼天搶地的悲啼,有人堅強的面對人生,賴文莉不但沒有過度的悲觀,甚至勇於面對現實,而且表現出她慈悲敦厚的情操,她的受傷是因為新北市三重區的四位官警提早撤除交通管制,可是聽說他們可能受處罰,她還為他們求情,而不是悲憤抗議。


賈伯斯是科技產業界的巨人,對世界有極重要的貢獻,我對他了解不足,即使少了一個我對他的讚嘆,也不會減少他人生的光熱,所以在他與賴文莉兩個人中,我最讚嘆的還是賴文莉的涵養與堅強的風範,她只是一個平凡人,但表現的人生態度,卻相當的成熟樂觀,在年輕人中,尤其是個年輕女孩,更加顯得難能可貴。這個社會雖然醜陋的事情不斷的上演,但是可歌可泣的故事也不曾少過,賴文莉的表現,值得大家給她加油與祝福。


有更多的學佛修行人,更應好好的向賴文莉學習,不要因為學佛,稍微遭遇一些人生的挫折,或身體的病苦,就覺得諸佛菩薩不保佑,不協助,因而退轉。同樣面對挫折與病苦,只要轉個念頭,人生就會顯得不一樣。學佛人更應學會轉念,不論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往好的觀點去想,這樣心情上會更好受,處理任何的事務,也會將壞的因緣降到最低的程度。怨天尤人或一味的煩惱,對解決問題或病苦,沒有任何的裨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