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佛寺研讀版本以康僧鎧所翻譯為主,高僧大德講經,也以這本為範本。



財子壽為眾生所積極追求的目標。


日出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在全國建了許多佛寺,有什麼功德?達摩祖師回答說毫無功德,氣得梁武帝覺得與達摩祖師不投機。如果有人現在問我,印送佛經有什麼功德,我的回答是,毫無功德,也許有人對我的回答也覺得不契機。


    這是我最近看到一則徵求贊助印送佛經的廣告,有感而發。我估計,在各大報刊登這麼半版的廣告,少說要花上百萬元,既然有這麼多錢可以刊登廣告,為何不去印送佛經,還要登廣告徵求贊助,是否意味贊助佛經的收入更多?是否意味很多民眾仍相信印送佛經可以消災解厄?


    台灣地區這卅年來,由於經濟、宗教的發展,許多人都在印送佛經,偏偏大家對印送佛經的觀念不是很正確。有些佛經值得推廣,可能沒有人印送,有些佛經多到浮濫,大家還不斷的印送。像淨空法師的福報不錯,擁有一個護持他的頻道,他積極推廣的是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清淨平等覺經,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綜合版本,由於淨空法師的法緣興盛,所以贊助經費充足,所以印行數量,相當龐大;但佛教界所奉行的是曹魏高僧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可惜就不能像夏蓮居的會集本那樣,廣為印送,可見台灣的宗教信仰還是處於人治的社會,誰能領一時的風騷,誰說的話就有力量。也就是大家還是無法體認「依法不依人」的道理,只有我這種小道場的小僧,才會強調依法不依人,知名的大師表面也強調依法不依人,實際所作所為皆是依人不依法,他就是法,甚至只要依他,不要依其他人。


    佛經是不能整理,必須尊重原來的版本,否則大家都想整理佛經,佛經就會變得混亂了,年代久遠以後,眾生如何分辨何者是佛所開示,何者是學佛人自行加以編纂而成,如此未來佛經的流傳問題就大了,很可能一邊讀佛經,一邊要進行考據。所以雖然平等覺經也是正知見的佛法,但因他是經過彙整,已經不是原味,所以我還是喜歡直接研讀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例如有人大量推廣高王觀音真經,但要推廣觀音經典,還是要以觀音三經為主,所謂觀音三經是指出自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自楞嚴經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及出自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請教如何修行菩薩道。這三部經來源都有根據。


海濤法師也很有福報,同樣擁有一個頻道,他的某些作法,我未必認同,但有人對平等覺經有疑惑向他請求開示,他的答覆我覺得還算得體,那就是平等覺經是經過整理,嚴格說已經不是經,只能稱作論。


我認為他說得有道理,論乃在闡述佛的知見,自然也可以研讀,至於是否有必要大量的推廣,我覺得值得商榷。


    所以如果想要印送佛經的人,理應以印送康僧鎧所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為宜,這個版本才是各個佛寺所推崇奉行。


    我為何說印送佛經沒有功德?因為經濟發展,印刷術發達後,佛經發行的數量實在太驚人。有的人只管印很多佛經,卻讓佛經隨處派送,甚至讓經典蒙塵。就佛法的角度來說,經是佛所開示,所以見經如見佛,對佛經要特別的愛護尊敬。但是如果佛經太多,如何啟發眾生的尊敬心呢?以前印刷術未發明的時代,任何一部佛經都要辛苦的手抄,那是多麼的珍貴難得。我不是反對印送佛經,而是有需要再印送,不要拼命印佛經,送不出去時,連道教的廟都隨便丟,反而受到糟踏,形成不恭敬。


    印佛經,能送給真正有需要的人,那才有功德;如果為了功德,拚命的印佛經,反而造成眾生不珍惜佛經,甚至隨便丟棄,那怎麼會有功德?換言之,佈施是一種功德,但佈施要有智慧,如果佈施太迷信,太盲目,又怎麼會有功德。


    我除了反對盲目印送佛經,也不贊同法會不斷,如果繳了錢參加法會,就能消災解厄,那沒錢的人怎麼辦?我當然不是認為法會毫無功德,而是功德的大小,取決於主辦單位及眾生的發心是否虔誠,如果主辦單位只想到收入,眾生只想花錢消災,又怎麼可能有太大的功德?台灣地區的法會實在太多,佛寺要辦,廟宇也要辦,連土地公也要幫人超度,反正要辦大家都來辦,不辦白不辦,因為眾生無明,如果不辦法會,要眾生掏腰包佈施,就比較困難。有了法會,眾生以為有所得,所以就肯慷慨解囊。


佛陀反對弟子運用神通,就是怕眾生相信神通,不相信佛法;我不贊同太多的法會,就是擔心誤導眾生,不用自己學佛修行,只要出錢贊助法會,就能消災解厄。殊不知消災解厄是靠自己能好好懺悔業障,法會只能當做一種助緣,因為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修行自己好,造了惡因,一定要自己勇於承擔,才能消除業障,獲得安樂。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同樣的道理,印送佛經、舉行消災或超度法會,都算是好事一件,但執行有偏差,拚命的想要印送佛經,主辦或贊助法會,執著在有所得,反而不能獲得很大的功德。所以學佛修行實修才是最要緊,實修才能有力量消除業障。如果學佛修行,不需要實修,只要有錢就能解決因果問題,則佛法的永續發展就岌岌可危了。


              世間法真是微妙,上午十一點多,我完成這篇文章。通常我完成文章後,大都馬上發稿,但今天一個念頭出現,晚一點才發稿,未料下午三點十五分我打開電視,通常我不會在這個時間打開電視,因為這個時間可能是我準備做晚課的時間。三點二十分淨空法師的佛學問答,正好有人為他打抱不平,說中國大陸山西有一座廟,有一位在家居士攻擊淨空法師怎麼弘揚夏蓮居的會集本,淨空法師特別說明他推廣會集本是一脈相傳,從夏蓮居、梅光羲、李炳南相傳。他認為會集本將大藏經的五種版本綜合起來,可以深入研讀,不是壞事。他還笑著說,攻擊的人應該去攻擊 夏蓮居 居士,他只是負責一脈相傳的推廣。淨空法師還說,進行第一次會集的是 王龍舒 居士, 王 居士如果會集有問題,又如何能修到站著往生的殊勝。不過,悟耀認為,往生殊勝,只能証明他的修行不錯,但不代表他可以會集佛經,有本事不妨學習那些高僧,自己寫論,反正大藏經就有經律論三種,出版論,沒有人會講一句話,密教崇奉的經典,有不少就是論,如俱舍論等。但大家都明白,論雖然在闡述佛陀的思想,但與佛經有所區別,所以不會和佛經混淆不清。


在做晚課之前,我特別將淨空法師的說法也記錄下來。這種說法類似我在從事新聞工作時,正反雙方都會讓他們有陳述的機會,除非對方不願意。從早上對推廣清淨平等覺經的看法,到下午恰好見到淨空法師的說法,等於如同親自採訪了淨空法師,這一段過程很微妙,好像諸佛菩薩的巧妙安排,讓淨空法師也有說明的機會。不過,淨空法師雖然有他推廣平等覺經的說法,我還是認為佛經應該盡量尊重原譯,這樣未來的學佛人才不致要研讀時,先要做佛經的考據。佛陀同時預言佛經將來會滅亡,如果大家都在修改佛經的版本,等於加速佛經的滅亡時間,如果人人都在整理彙整佛經,又如何向後人保証自己研讀的才是真正的佛經,像淨空法師所尊敬的印光大師就不贊同有人隨便修改佛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