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必須信願行具足,研究佛學可能出於好奇或興趣,對佛所說的法,未必身體力行,所以功德利益大不相同。世間研究佛學的人多,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少,研究佛學在人生的智慧上可能受到啟發,但無助於業力的改善,無法解脫生活的痛苦煩惱。

    上午先是莊興業居士來禮佛、然後是紀錦義居士來禮佛,最後才是吳安治居士來禮佛,三人都熟識,在一起品茗,自然而然談起佛法,包括什麼是學佛修行?什麼是研究佛學?人生如何學會放下。學會放下比較容易解答,實際就是學會不要執著,所謂「觀法無我」許多人生的痛苦煩惱,往往是由於我執太重所造成,若是我執減輕,人生即能更自在。否則我執重的人,常為小事在煩惱,在折磨自己。至於學佛修行與研究佛學,即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明清楚。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人說他也在學佛,如果再問清楚他是如何學佛?可能所謂的學佛只是多讀一些佛經或有關佛法的書籍而已。真正學佛修行的人,應該皈依佛、法、僧三寶,生活中不離戒律,經常親近善知識或明師,同時力行禪學、念佛等有關佛法的實修,這樣才能算是正在學佛修行。所謂學佛修行,就是隨時都在向佛學習,例如佛開示,三十七道品,其中四念處、八正道、七覺支等都應在生活中力行,才能說是自己在學佛。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更加告訴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廣發菩提心,發願要正、要真、要大、要圓,去邪、去偽、去小、去偏。

學佛修行與研究佛學?兩者究竟有何不同?簡言之,學佛修行可以改變人生命運;研究佛學,大概只能增加人生智慧,而且佛法強調能說不能做,都不算是真正的人生智慧。換言之,一個人佛學懂得再多,三藏十二部都讀通了,但卻不念佛,不禮佛,碰上煩惱來襲時,不知如何應對,甚至不知手措,就算你的佛學常識再豐富,對你的人生能有什麼幫助?

  學佛修行必須信願行具足,單以念佛來說,有信願沒有行,不能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同樣的只有行,卻沒有信願,也未必能達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念佛法門,必須信願行具足圓滿才行。念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但念佛的方式,每個人未必一樣,只要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無事不辦。是故,學佛修行,信解行証的次第,缺一不可。至於研讀佛學的人,在信入與行証上常有所不足,也就是在他們心目中,佛學只是一門學問,如此而已,雖然他們學到滿腹經論,但是面對無常的來臨,他們可能束手無策,甚至不如死心念佛的老太婆來得鎮靜不變。

  法華經中佛陀告訴舍利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所以學佛修行,必須把握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的道理,這樣才算圓滿。研讀佛學,充其量只能說是做到示佛知見的階段而已,而學佛修行必須做到悟入,証入才是具足工夫。

  同樣的道理,研讀佛經和佛前誦經,功德利益也不相同。研讀佛教經典,是想要了解佛經都在說些什麼內容,希望從中學習到佛法的智慧。有多少時間,就研讀多少內容,三頁兩頁都可以,隨興之所至。但在佛前誦經,必須保持端莊誠敬。誦經時不疾不徐,不做其他雜事,包括接電話、處理家事等,必須完整誦完一部經,並做功德迴向。因為佛前誦經,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一切佛法的功德利益,都必須從恭敬中去求去力行。誦經時最好了解基本的儀軌,因為誦經時,還有護法龍天、法界眾生,一切鬼神來聽經聞法,並非只有你一個人在誦經,所以態度上越是莊嚴恭敬,功德利益更為殊勝。

    學佛修行適度的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有時會激勵一個人更加精進用功的動力,但如果因而迷信神通,在名利上有所執著,也可能因而誤入歧途,身心受害。如金剛經中,佛告訴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示現人間,所做所為,所說一切佛法,就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生死煩惱大事,不是要讓眾生崇拜佛的神通。

    雜阿含經,佛告訴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用這樣的方法,觀「受、想、行、識」皆無常,就能做到心的解脫,而得清淨自在。是故當知,真正發心學佛修行,對改善人生的功德利益相當殊勝。

早晨廖惠美居士的同修吳志鵬居士送波菜等供養。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