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多的地方,可以帶來寧靜與清涼,但寧靜的地方,未必要有樹林。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樟樹形影不再見,若是菩提心不退,清淨依舊在。

    講堂前有一棵樟樹,伴隨著我的童年成長,講堂落成後,高大的樹蔭,給庭園帶來一片幽靜。我常在樟樹下,研讀佛學,默念佛號,或與蓮友品茗,感受到的常是一片寧靜自在。

    樟樹在去年因颱風而傾倒之後,講堂的庭園不再有樹蔭可以乘涼,但隨時可以迎接熱情的陽光,陽光給人帶來光明的感覺。但有陽光,沒有樟樹,我就很少在庭園乘涼,除非是陰天或晚上。我清楚的知道,寧靜、清涼未必來自有樹,所以對樟樹的離開,只是一時的感情不捨,並沒有因此悵然若失。

    樟樹帶來清涼的感覺,陽光帶來溫暖的感覺,清涼和溫暖都是人心所必須,但清涼與溫暖未必來自於樟樹或陽光,而是菩提道心的自我追求。

    沒有了樟樹,就不會常有落葉,就不需要經常掃地,人經常需要清掃的反而是心地,一切悲歡離合的感受,都來自心地的是否清淨。例如今天上午在悶熱的天氣中,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同樣可以帶來大地的清涼。雨水給人帶來清涼的感覺,但雨水過多,又可能給人帶來災難的承受,端看自己的心,是如何去感受雨水的存在。

    就像以前我在樟樹下默念佛號,享受一片寧靜與清涼,但是我手中沒有拿念珠做修行的模樣,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可能寂聊難耐。但人非我,若是心中真正的寧靜自在,根本不用去管別人的感覺,只要讓自己真實的活在當下。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的調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與樹、與陽光、與風雨,與鳥鳴、未必有直接的關係。

    達摩祖師法偈:「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所以起心即差,動念即乖,起心動念,不知不覺便造罪業。可見心的修持,是多麼的困難。           

    人只有懂得享受寧靜,才容易保持覺知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即使擁有名望、財富、權位,都如空中花,水中月,隨時可能因為一個變化而失去。就如同一個法師,即使不斷的去找信徒也未必找得到,必須讓信徒願意來找你才可靠,所以我所扮演的角色就很簡單,平凡而不失自在。

    是故,宋朝慧開禪師作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天女問維摩詰居士何為法樂?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

    學佛修行的人應該樂觀五陰如怨賊,才能去除無明煩惱。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証得。」人生如幻,眾生妄想執著,執幻為真,以致煩惱無窮。所以一個修行人必須學會寂靜自處,才有能力思滅苦本,一意追求熱鬧,最後只是徒增煩惱而已。

今天的照片是檔案照片。

昨晚念佛會,廖惠美居士送蔬菜供養。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受理106年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