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三藏十二部經,佛法寶藏博大精深,眾生追求法寶,必須從恭敬中去求,才能獲得智慧如海。

 

    追求佛法寶藏,眾生必須學會發問,才能找到學習的重點,才能更容易獲得具體心得。發問佛法,看起來簡單,實際對佛法沒有必要的常識,可能無從發問,或者即使發問,常流於戲言,沒有多大意義。

 

    在淨土三經中,佛說阿彌陀佛經是由佛主動宣說,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對眾生來說,實在是一處最佳的淨土,那裡只有安樂,沒有痛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則是應摩揭陀國的韋提希夫人之請而宣說;佛說無量壽經則應阿難之請而宣說。

 

    且看阿難尊者多聰明,只看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就問佛:「何故威神光光乃爾?」佛嘉許阿難:「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於是佛為此而說無量壽經。

 

    是故,今日學佛人有經藏法寶可以閱讀、誦持,應該感謝佛之大阿羅漢弟子及諸大菩薩的發問,同時也要感謝這些大翻譯家,如鳩摩羅什、玄奘等之高僧大德,將佛經翻譯得如此信達雅,如此優美流暢,讓世代的眾生都可以從佛經中得到智慧與功德利益。甚至也要感謝千辛萬苦將佛法的法寶帶到中土的高僧大德。

 

    佛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諸佛菩薩名號更是難之又難。」這句話很簡單,但是真正能體會這句話的真諦,恐怕不多。有人說,世界上不是這麼多人嗎?佛經不是這麼普遍嗎?諸佛菩薩名號不是輕易可以聽到嗎?如果仔細思考,人身能有大海的生物多嗎?世界的有情眾生,包括人類,得聞佛法的又有多少?知道有佛法,又能知道諸佛菩薩名號,恐怕少之又少。別的不說,以悟耀的母親而言,對宗教的虔誠很少能比,但是生前她只知道一些傳統的神明,最多只知觀世音菩薩,至於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佛名號,恐怕完全不知道。一個人如果不知人身難得,怎麼會珍惜自己;如果不知佛法難聞,又如何保持求法若渴的恭敬精神;如果不知諸佛菩薩名號,又如何想親近慈悲與智慧兼具,覺行圓滿的佛及大菩薩呢?

 

    大乘經典的金剛經由長老須菩提發問而宣說,藥師經由文殊菩薩發問而宣說,楞嚴經主要是由於阿難中摩登伽女之淫術而有宣說的緣起。法華經的宣說與文殊菩薩、舍利弗有關,而法華經有二十八品,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由無盡意菩薩之請而宣說。

 

    初機學佛,一定要懂得發問,發問的問題適切適中,代表對佛法有心深入,也代表對佛法的研習有所心得。否則根本不知如何發問,問不出佛法的內涵,甚至發問的態度,缺乏恭敬心,這樣都不可能得到珍貴的佛法。所以發問,不是亂問。從大小乘佛經可以了解,向佛請法的大阿羅漢弟子及諸大菩薩都不是為自己發問,而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在發問。可見連發問的本身都是佛法,所以發問的大阿羅漢及諸大菩薩,態度都是無比的恭敬。像阿難知道佛要宣說大經,於是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才向佛請法。

 

    佛法法寶,若不從恭敬發問中去求,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就像平日喝茶,雖然簡單,但若具佛法的慧心,即使喝茶,也能喝出緣起性空的道理。例如你所喝的茶,茶香從何處來?大家都知道,茶香不是由熱開水而來,也不是由茶而來,也不是由泡茶技術而來,而是三者缺一不可,才能泡出好茶。茶、熱水、泡茶人三者,都不能單獨起作用。是故,緣起性空,誰對人生都無法單一的主宰,必須決定於緣起緣滅,所以人生不必過度的執著我慢。

 

佛法難求,眾生難度,是故,對佛法法寶的追求,更要保持恭敬心,才能獲得功德利益。

 

上午紀錦義居士帶其愛犬賓賓來禮佛。

上午在移民署服務的陳佳薇居士來禮佛,明天起將改到雲林縣政府民政處兵役科上班。

下午中國時報彰化老同事陳文獻、魏月霞夫婦帶著小外孫女來訪,送番石榴、白柚供養,並供養三寶。

下午五間厝的外甥劉名森來訪。

感謝無名氏第372次郵政劃撥供養三寶。

感謝麥寮鄉林雷硯居士每月郵政劃撥供養三寶。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合法登記的佛寺,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