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天即是農曆十一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星期四為阿彌陀佛佛誕,當晚八時,講堂舉行慶祝法會。前一天,農曆十六日剛好是讀經日,為避免連續兩天參加誦經及法會,蓮友可能不方便,因而昨晚念佛會將讀經日提前一週,也就是農曆十一月十日星期四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重要的淨土三經之一,從這部經,看到了國王夫人韋提希的請法智慧,功德利益廣大的有情眾生,使願意信受的眾生,都知道如何進入極為殊勝的極樂世界,解脫世間的痛苦煩惱。

 

    昨天的天空,雲彩飛揚,講堂上空也經常祥雲普照,今天的天空雖然陽光普照,卻顯得單調,下午轉為灰色的天空。天空的雲彩,隨時在變化,人心更是分分秒秒都在變化,悲喜苦樂都是由於識心的作用,學佛修行,只有有心,隨時都在修練,讓自己保持自在。

 

一個人有意學佛修行,必須除了要有得遇明師的善因緣,也要弟子具備請法發問的技巧,才能得到善知識的啟發。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摩揭陀國王舍大城的韋提希夫人因逆子阿闍世,聽了惡友提婆達多的話,將國王父親頻婆娑羅幽禁在七重室內,打算讓父王活活的餓死。韋提希夫人將酥蜜和麨,塗在身上,並在瓔珞中盛葡萄漿,進入密室後,讓被幽禁的國王暫時免於餓死。但後來被發現,韋提希也遭到逆子禁閉,不准再外出探望其王夫。

 

韋提希只好在密室內向世尊釋迦牟尼祈求派弟子來為他們說法。佛於是現神通,於王宮出現,並現西方極樂世界勝景給韋提希夫人看,韋提希夫人很有慧根,她向佛說,今日透過佛力,她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若佛滅後,眾生在濁惡世界中,五苦所逼,如何才能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佛因而教導韋提希夫人修行十六觀想法,身心清淨,就可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可見學佛修行,發問的要領相當的重要,許多重要的佛經,都是有大菩薩、大阿羅漢弟子請示,佛才會加以宣說,例如文殊菩薩請佛說諸佛菩薩的功德,佛因而宣說藥師經,說藥師琉璃光發發十二大願的無量功德;因須菩提長老之請而說金剛經。

 

此外,佛禁止弟子濫用神通,但佛卻又運用神通進入摩揭陀國的密室,並讓韋提希夫人看見極樂世界的勝景。顯示神通有其度化眾生的神奇力量,只是覺行不圓滿的眾生,神通常被名利心垢染,無法圓融巧妙運用神通,反而讓眾生誤解了神通的本意,讓佛法的珍寶受到漠視。就如同眾生,衣襟中藏有牟尼寶珠,卻經常到外面去苦苦追尋。

 

    十六觀想法的次第,簡略如下:

    首先是見日欲沒,狀如懸鼓,令心堅住,專想不移,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接著是水想,想見西方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見水之後,又作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由水想而地想,而樹想,而八功德水想,第六觀即是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的總觀想。第七觀華座想,第八觀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第九觀是遍觀一切色身相,此觀主要在觀想無量壽佛八萬四千好,第十觀觀想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第十一觀觀想大勢至菩薩色身相,第十二觀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第十三觀是觀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第十四觀,觀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第十五觀是觀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第十六觀是觀極樂世界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不過,想要做好觀想,內心一定要非常的清淨,不起雜念,所以十六觀想法,做得好就是深妙禪,因而心若不清靜,想要微細的進行十六觀,恐怕會被無數的雜念所困擾。是故,淨土法門雖有十六觀觀想法,但是教界卻不加鼓勵修此法門,卻以念佛法門為主,因為進行觀想而讓身心進入極樂世界,必須戒定慧具足,具有相當修持的工夫才行,不像念佛,只要念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其中,並有佛力的加持,如同佛以佛力,讓韋提希夫人輕易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勝境,因而心生嚮往。

 

但要透過十六觀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方法不算太難,但做起來可能相當不易,大概不如念佛容易有成就。同時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稍微不慎,也可能陷入魔境的困擾,非有特別的慧根,可能不是很安全的方法,不如念佛來得安全可靠。是故,蓮宗十三祖,近代高僧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速效,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慶祝阿彌陀佛佛誕,訂於國曆十二月十二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星期四晚上八時舉行慶祝法會,歡迎同霑法喜。法會之後,茶點聯誼。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合法登記的佛寺,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