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安溪慧日講堂上空的雲彩平淡。農曆七月的天空,即使有太陽,但比較平淡,這是地藏王菩薩對幽冥界眾生的慈悲。


日出


下午平淡的天空


黃昏的天空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法會,所要恭誦的兩部經,即是「慈悲三昧水懺」「地藏經」,其中慈悲三昧水懺提到「人面瘡」的因果糾纏故事,更是學佛修行的人,所應牢記警惕。


    唐懿宗時,有悟達國師,法號知玄,未顯達時,曾經與一僧邂逅於京師,其僧罹患迦摩羅疾,大眾都厭惡那種疾病,不敢親近。知玄與他為鄰,時常照顧他,一點也不會覺得厭惡。後病僧身體好轉,在離去時,告訴知玄:「子向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九隴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為誌。」後來悟達國師,居安國寺,道德昭著,懿宗親臨法席,賜沈香為法座,恩渥甚厚。自爾忽生人面瘡於膝上,眉目口齒俱備,每以飲食餧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遍召名醫,皆拱手默默,因記昔日同住僧之語,竟入山相尋,見二松於煙雲間,即趨其所,僧立於門首,顧接甚歡,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僧云:「無傷也,巖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當悟達國師掬水欲洗人面瘡時,人面瘡大呼:「未可洗,公識達深遠,考究古今,曾讀西漢書袁盎晁錯否?」曰:「曾讀。」「既曾讀之,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錯也。錯腰斬東市,其冤為何如哉?累世求報於公,而公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寵遇過奢,名利心起,於德有損,故能害之。今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復為汝為冤矣!」


    悟達當時,感其殊異,深思積世之冤,非遇聖人,何由得釋?因述為懺法,朝夕禮誦。蓋取三昧水,洗冤業為義,命名曰:水懺。


    袁盎與晁朝錯在西漢文帝時,同朝為官,袁盎被派吳國封地為相,晁錯參奏他被吳王收買,應加重懲。到了文帝之子,景帝即位後,晁錯建議削潘,引起吳楚等七國之亂,由於七國之亂以「殺晁錯,清君鍘」為由,袁盎因而參奏景帝處罰晁錯,以平息七國之亂。曾經是景帝的老師的晁錯,因而被景帝忍痛處以腰斬之刑。晁錯雖死,但七國之亂未平息,景帝派大將周亞夫領軍,才平息七國之亂,也達到削藩的目的,可惜晁錯平白送了一條性命,以致冤魂一直要找袁盎報復,找了十世,終於在唐朝懿宗時達成心願,致悟達國師的膝蓋長了人面瘡,讓他深受折磨與痛苦。


「慈悲三昧水懺」告訴我們,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不可不畏。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由於業力所作。但凡夫之人並不了解業力的可怕,甚至抱怨行善之人,命運坎坷;反而為惡之人,事事如意,以致懷疑天下間,善惡根本不分。這是由於對因果報應的道理,了解不夠深入所致。水懺中指出: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


    水懺強調: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遺,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所以然者,現見世間為善之者,人所讚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


    眾生對三世因果了解不夠深入,誤以為因果報應並無其事,所以不相信因果的人,甚至據此散播言論,在佛法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邪見,邪見會令人身心受害無窮。如果這個社會,有更多的人信因果,明是非,知善惡,相信社會一定可以維持和諧安定,否則這個社會就會衍生許多的問題出來,增加眾生的痛苦與不安。


    慈悲三昧水懺用來懺悔累世的業障,讓身、口、意三業更為清淨,身心才能因此得到歡喜自在,平安吉祥。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於 農曆七月十五日 下午二點舉行超度法會,不收費用,參加超度的蓮友請自行準備素食祭拜往生親人,並一起恭讀慈悲三昧水懺、地藏經功德迴向,為便於準備牌位及誦經事宜,請事先報名。講堂電話:05-6333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