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佛心」才能用「心」談佛   


    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切供養以法供養為最。所以弘法利生,是一個出家人的崇高任務,但要弘法也要有法緣才行,所以我很羨慕那些法緣興盛的出家人,可是有些出家人弘法的內容,又不敢領教。像某位出家人,每次在弘法時,都會提到「空性」,為何他那麼喜歡空性,他真的懂得「空性」嗎?但他的一些作法不就違背了一些空性的道理。


    其實,空性應該是以一個專題去談,否則動輒空性,聽眾未必了解,而且空性容易變成口頭禪。


    今天再讀六祖壇經,回想某人喜歡說空性,而惠能禪師因韋刺史的請益,以般若為品題,向大眾開示,剛好有這樣的解答:善知識!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我在讀到六祖這一段的開示時,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好像感覺六祖也常聽到某人時常提到空性,六祖因而開示。


   不過,六祖也開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大概很多修行人都有這樣的通病,包括我在內,看到別人的缺點很多,但常不見己過。所以出家人既要弘法利生,以身作則,恐怕得經常自我反省才行。


    佛法貴在實踐,固然成佛很重要,但生活獲得安樂更重要,眾生學佛修行,不能在生活中來安頓自己,更遑論成佛作祖。所以平日有人來講堂,我可以耐心跟大家談論世俗的事情,讓他們不用畏懼到佛寺會太拘謹,太嚴肅。如果他們有所疑惑,我再給他們解說佛法,希望更能相契。佛法無人請問莫自說,所以除了阿彌陀經是由佛陀主動宣說外,都是有人請問,佛陀才會觀機逗教,宣說佛法,也就是後來眾弟子所結集而成的佛經。即使六祖壇經也一樣,都是有人向惠能禪師請益,他才開示佛法的知見。


    如果是熟悉的蓮友來訪,說不定我的話會多一點,如果是初見面的人,通常我都盡量聽他講話,但他講話的內容我會記住,如果覺得相契,會找機會給他說明。所以相信大家對悟耀法師的印象就是「泡茶聊天」,但盡量避免去聊是非,有機會再針對佛法說明。因為如果來者,只是為了試探悟耀的本事,我說佛法沒有意義;如果來者只是對佛寺好奇,如果跟他聊太多的佛法,只會帶給他壓力,無法相契,既然眾生不容易度,佛法豈能輕易開口。如果來者恭敬請益,才能將所知說明,幫助對方悟入佛的知見。歡迎來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泡茶,聊有意義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