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鐵木雕刻觀世音菩薩

沈香之一種

金田黃

羽毛畫  

   市場上的好沈香相當名貴,不是一般大眾所能消費;然而,好的沈香必須沈香木受傷後的自然結痂,只有結痂部份才是好沈香,並非整株沈香木都是沈香;人生的歷程如同沈香的成長,因為災難、挫折、煩惱不斷的磨練,而生出無比的智慧,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煩惱生菩提」,一個成功的人物,他的人生所以精彩豐富,即是歷盡人生的滄桑,仍然能夠屹立不撓,甚至散發燦爛的光芒。

   大家平日在香燭店購買的清香,通常都以沈香做為號召,其實,好的沈香根本不太可能用來做清香,即使有也會相當的昂貴,在市場上不可能普遍流通。在外包裝上印著沈香的名稱,實際製香的材料,並非用沈香來做,或是以一般的沈香木來製,一般沈香木,未必會有香氣,甚至比一般有香氣的樟木等還不如。據說頂極奇楠沈香,價格高達一公斤上百萬元,如此高的行情,大概都是擁香自重自炫外,誰捨得用來製香,甚至用來供佛呢?由於沈香木的行情太高,只要有錢賺,大概就會有人仿冒沈香,以致沈香市場的行情很混亂,如果沒有正確的沈香知識,不能隨便購買,才不致上當。

   網路有一個方便,就是提供各種的生活資訊。專業的沈香書籍少,但網路也有片鱗半羽的資訊。據說,好的沈香不是木材的本身,而是在沈香木經大自然的風雨雷擊等而導致樹木受到毀壞,有一種真菌會在傷口處寄生結痂,結痂部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沈香,產量少之又少,這是它所以昂貴的原因。後來為了讓沈香木盡快結香,只好採取人工破壞沈香木的方式。換言之,好的沈香,可能因沈香木受損而結痂,也可能來自樹木的倒伏、浸泡水中、埋在土中,經過漫長時間真菌的作用,而產生人間的至寶。雖然市面上有很多名為沈香的產品,或原木,但並非名為沈香木,就代表有價值,只是一般普通的木材而已。

   沈香成長的道理,和人成長的道理,有其相同之處。

   一個人如果在富貴中,平安的成長,就像沈香的原木一樣,無法創造人生的特別價值;但是經過種種煩惱的洗禮,在災難、挫折等磨練中,就會產生智慧的結晶,這樣的智慧有時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就轟轟烈烈的事業,或者成就最高的修行境界。最起碼,可以屹立在人生的長途跑道,不致跌倒了就爬不起來。就如同沈香,沒有經過大自然或人為特意的破壞,讓真菌有寄生結合的地方,就無法長出最好的沈香。所以上品的沈香得來不易。人的智慧要增長,同樣也相當不容易。

   維摩詰經說:「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珠寶,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又說:「煩惱即菩提」「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可見煩惱是成功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種歷練,承當得起煩惱的歷練,才能爬上人生的顛峰。

達磨悟性論曰:「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如果對沈香的知識稍有了解,再讀達磨悟性論這段話,對香由樹出的這段話,便能心領神會。尤其是「朽腐若盡,香從樹出」的確是很傳神的描述。此外,賣沈香的商人,知道世間好的沈香難求,但在大家追求購買沈香的時機,為了賺眾生的錢,只好偽製沈香。達磨悟性論說得妙:「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所謂他香,可以說是冒充的香,例如商人將木頭或製好的念珠,浸泡在特製仿沈香香味的液體中,然後以沈香來賣,換言之,以魚目混珠的方式來賺錢。

   學佛修行的道理也一樣,心外無佛,否則即是他佛。他佛意指不是真佛,真佛不常稱自己是佛,而是自然展現萬德莊嚴的梵行。所謂他佛,就是無形界所冒充,或是人為所偽裝,目的是為了貪圖供養,或為了廣招信徒,裝模作樣,把魔術當神通來使用。所以當眾生覺得佛舍利的莊嚴殊勝時,就會有人仿製舍利,最可笑的是有人用花生的根來仿製為佛陀的髮舍利,後來還是被人揭穿。不管是「他香」或「他佛」,都不可能永久欺騙眾生,總有被揭穿的一天。

   人沒有貪念,就不會以假沈香騙人,也不會花大錢買到假沈香;人沒有貪念,就不會有「未証謂証,未得謂得」的大妄語,大妄語者,世間所不歡迎,也是未來地獄果報之因。

    上午在桃園教師的陳韻如居士回鄉探親,順路來禮佛。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登記有案的合法佛寺,但講堂沒有做法會、經懺、牌位等固定的收入,請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發心護持贊助。包括小額捐款、點光明燈,(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則點一生光明燈)、請購書籍「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定價200元(悟耀法師未出家前著作)。「悟耀法師人生解惑」,定價300元,彩色印刷(出家後著作)。敬請大家發心贊助護持,確保法輪常轉,功德無量。請郵政劃撥22690234帳號,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講堂電話:05-6333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