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講堂上空的雲彩

早晨觀世音菩薩

早晨安溪里

早晨的天空

早晨興中里  

   勸人學佛修行常說可以得到什麼好處?但學佛修行之後,若是處處皆以有什麼好處為出發點,就著了相,所以真心學佛,既不離心,也不著相,更不用佛法來責難於人,或嘲笑於人,如常不輕菩薩,如印光大師,敬人都是佛、菩薩,唯自己是一介凡夫。用這樣的心來學佛,雖不談有什麼好處,所得到的好處反而更多。

   在金剛經中,大家最常引用的偈語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然而,眾生求神拜佛,不都是用音聲在祈求嗎?那麼以音聲求佛是對或不對?又好比參禪的人,有人可能看得到佛祖或看到什麼勝境,也有人可能會以這句偈來給予警告,擔心走火入魔。如此是見對?還是不見對?如果了解金剛經,就知道這些都不是問題,學佛修行常談感應,可能流於迷信;都不談感應,可能與佛無法感應道交。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佛之成就,雖從燃燈佛授記,但佛卻說,於燃燈佛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可得成佛,那人人都可輕易成佛,自然也不需要燃燈佛的授記。所以學佛修行,不著相固然好,但離了相,也不見得好,著相與離相,巧妙端在一心。

   佛經常都在講經說法,可是佛卻否認有說法;佛經常禁止弟子使用神通,可是佛卻常用神通度人。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但佛也說一切法皆不是佛法。所以有很多人讀了金剛經,經常被佛一下用肯定語氣,一下用否定語氣給搞糊塗了。就像金剛經也談空,但如何細細體會空中的妙有,就很難用語言文字道斷。如果真的都空了,大家學佛做什麼?大多數學佛修行的人,還是希望能夠消災解厄,富貴平安,吉祥如意。所以勸眾生學佛修行,還是應該「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若是只以欲勾牽,道心必然不堅固,眾生只有了解佛法的妙理,明白因緣因果的法則,才能安住身心學佛修行。不可能才開始學佛修行,就能覺悟超越世間的生死苦海,到達常樂我淨的彼岸,除非具有大智大慧的根器。

   學佛修行較為普遍常見的是「煩惱生菩提」,也就是遇到人生不同煩惱的人,比較會想用佛法的智慧去解脫煩惱。例如因為婚姻不佳,學佛修行是為了改善破裂的婚姻,祈願家庭可以和樂;事業有挫折的人,學佛修行是為了工作發展,升遷如意,生意興旺;求學階段的學生,可能希望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或大學,或順利完成碩士、博士的學位;身體多疾病的人,希望能消除業障,身體逐日恢復健康。這樣算不算著相了呢?這樣算不算只是有為法呢?雖然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然而眾生並非人人皆是上等的根器,如果抽掉了有為法,你叫他抱著什麼發心來學佛修行。現代年輕人,喜歡功名利祿,喜歡吃喝玩樂,喜歡玩手機,當低頭族,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親近佛法不能得到任何生活的滿足與快樂,自然視學佛修行為畏途。所以學佛修行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根器,必須有不同的要求與鼓勵。否則對一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不斷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你叫他如何體會學佛修行的好處?

   學佛修行是為了解脫痛苦煩惱?還是為了滿足生活的種種欲望?那是有所不同的。欲望越多,不但不能得到快樂,反而徒增痛苦煩惱。但是人都完全沒有欲望,只是為學佛而學佛,試想學佛又為的是什麼?所以根器淺的人,不能說高深的佛法給他聽,否則就是讓他對佛法產生畏懼懷疑。好比逢人就說空,試問學佛能讓他得到什麼?佛陀說法華經之前,還是有罪根深重,增上慢的五千比丘禮佛而退。他們被認為未証謂証,未得謂得,因而錯過了聽大乘經典的機會。

也有人學佛,喜歡用佛法來責難於人,這種人,在佛法來說,就是世智辯聰的人,表面上懂得一些佛法,其實只是在玩弄佛法,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大智論有一個故事,有位比丘經常在思考十四難題,並藉此責難別人。有一天,他請佛幫他解說十四項難題,如果讓他滿意,他將拜佛為師,否則他就另找高明。

     佛對這位比丘設下這樣的條件來求法,斥責他有些愚蠢。佛開示他的十四項難題,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用於比賽的諍論之法,就是懂了,沒有實質的好處。好比一個人中了毒箭,有人要幫他找來醫生拔箭治療,他卻嚷著說:「暫時不要拔箭,我要先知道你的姓名、出生地點和父母年齡。是用什麼羽毛當箭翎?箭頭是用什麼打造?是用那一座山的木頭造的箭身?而且毒藥出自何處?是不是應該等待這些問題都知道才讓醫生拔箭呢?」比丘答說,不用,否則來不及治療就死了。

   佛說,你如同中了邪見之箭,等到你了解世界無常有常,有邊無邊等問題,在找到正確的答案前,你可能已經喪失慧命,將自己投入黑暗的角落中,接受生死輪迴,流轉不已。

   比丘聽了佛的開示,深感慚愧,從此用功修行,不再用問題來責難別人,最後成就阿羅漢果。

   所以學佛修行,善於發問;與責難於人,有不同的功德利益。善於發問,可以解開對佛法的疑惑;責難於人,只是顯示自己的傲慢無知,自然所得功德利益不會一樣。近代高僧印光大師開示,學佛修行只管自己,不管他人,敬別人都是菩薩,唯自己是一介凡夫。用這樣的心量學佛修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好處。

※農曆一月十六日星期二是猴年首次讀經日,當天晚上八時,恭讀「普賢行願品」,願蓮友學習普賢菩薩,為新年新願景,積極展開行動。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登記有案的合法佛寺,但講堂沒有做法會、經懺、牌位等固定的收入,請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發心護持贊助。包括小額捐款、點光明燈,(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則點一生光明燈)、請購書籍「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定價200元(悟耀法師未出家前著作)。「悟耀法師人生解惑」,定價300元,彩色印刷(出家後著作)。敬請大家發心贊助護持,確保法輪常轉,功德無量。請郵政劃撥22690234帳號,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講堂電話:05-6333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