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觀世音菩薩

電線上的黑冠麻鷺

黑冠麻鷺之一

黑冠麻鷺之二

黑冠麻鷺之三  

   昨晚念佛會,在唱佛過後做生活佛法開示,從最近的新聞報導「海豚的眼淚」,說到「老榮民周富文」被洪素珠所咒罵,引起社會的公憤,到一位比丘尼為吃羊肉而不付錢上了社會新聞,到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修為,必須敬別人都是菩薩,唯自己是一介凡夫。我說,不要看到穿袈裟就以為是出家人,有的為了化緣的方便,冒充出家人的情況多的是,在戒律上,偽作沙門是下地獄的重罪。真正的出家人,一言一行更不能失去莊重威儀,因為社會各界表面尊重出家人,暗地裡卻用更大的放大鏡或顯微鏡在觀察出家人,所以我常說「和尚!你的名字是寂靜」,耐不住寂靜的人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和尚,就像社會上,好出風頭的人,人格品德常會變節。

   「和尚!你的名字是寂靜」這是100.03.02所發表的部落格,回顧這五年來,自己福德因緣的增長,似乎和蔡英文總統主張的兩岸關係一樣,不便公開承認「九二共識」,只強調「維持現狀」。是故,民眾只能自求多福,而我仍得繼續「寂靜自處」,這也是佛涅槃前的叮嚀,所以在度化眾生的福德因緣未成熟之前,我必須學會寂靜自處,不能和政治人物一樣,想辦法求出人頭地。

佛遺教經開示:「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

六祖惠能大師也開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大概很多修行人都有這樣的通病,包括我在內,看到別人的缺點很多,但常不見己過。所以出家人既要弘法利生,以身作則,恐怕得經常自我反省才行。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警察查獲買春的人,竟是仁波切;也曾經在佛教節目看到一位教人持咒的法師,口裡念著純熟的咒語,但眼睛卻四處張望,以這樣浮動的表情,我不相信他的咒語有多大的法力或功德力,持咒人應該神情相當的莊嚴內斂,眼神不應該飄忽。看到社會及宗教界的種種似是而非的現象盛行,還是老話一句「和尚!你的名字是寂靜」然而,只是耐得住寂靜的人,不一定代表修行好;但耐不住寂靜的人,說他修行會好,更難獲得相信。身為和尚,必須學會啜飲寂寞的汁液,但心卻無孤單的感覺。

   在現代社會,大師或菩薩已經成為一種恭維式的尊稱,不代表有特別的含意。例如像我這種修行淺薄的人,有人也常會叫我大師,可是我聽到大師,不是高興而是慚愧,我更沒有資格學印光大師做一個「常慚愧僧」,一個人常慚愧自己不如人,這需要多大的修養。我在俗家時,因為學會算紫微斗數,所以有些人老早開始叫我大師,可是我真的不習慣這種恭維式的稱呼,會這樣稱呼的人,若非諂媚,就是誤認可以博得我的喜歡,樂意為他算命服務;現在成為和尚,叫我大師的機會更多。其實,以我個人的觀點,不是用真心,隨便稱呼一個人為大師,缺乏尊敬的成份,最多只是表達客氣而已,甚至也可能是一種戲謔。

   所以現代社會語言的使用都要很精準才行,才不會像嘉義大學外文系兩位教授為了一句「CHILDSH」的英文,一方認為有侮辱他幼稚的意思而對簿公堂。為人師表,為如此小事而對簿公堂,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示範。我想,稍微有一點人生修養,同事之間即使相處不來,也沒有必要嚴重到對簿公堂,最多只是道不相同,不相往來。

   如果要精準一點的解釋,同樣的道理,「高僧」和「名僧」應該是有分別的,高僧未必出名,但名僧未必就有修行的成就。可是很多人習慣找「名僧」,做名僧的徒弟,或聽名僧講經說法,但高僧如果未出名,講經說法未必有人聽,所以現代社會的眾生,似乎連依止學習的法師都不知如何去尋找,有的甚至只知道四處奔波捧場名僧的演講會或法會,像這樣學佛多年,恐怕不見得真能獲得法益。

一個充滿淺碟文化的社會,大家都從表象去崇拜所謂大師,而不是從內心的修為去找值得尊敬的人學習,以致大師這個稱呼幾乎成為廉價品。所以常見少數可以擁有頻道講經說法的人,不是一副儼然高僧的模樣,就是講經說法時,神采飛揚,洋洋自得,其實有修為的法師應該不是這樣,莊嚴而不失呆板,活潑而不失輕佻。

   所以身為比丘,是不能害怕寂寞,人在獨處時,智慧更能像一泓清水一樣映現表露。如果一個人依照實修而成為仁波切,不管出家或在家,怎麼還會去買春?即使辯解為了了解當地的文化都不應該。一位有實修的仁波切,何必了解這些低俗的文化呢?佛在遺教經開示:「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可見嚴守淨戒的重要。

   佛法貴在實踐,固然成佛很重要,但生活獲得安樂更重要,眾生學佛修行,不能在生活中來安頓自己,更遑論成佛作祖。所以平日有人來講堂,我可以耐心跟大家談論世俗的事情,讓他們不用畏懼到佛寺會太拘謹,太嚴肅。如果他們有所疑惑,我再給他們解說佛法,希望更能相契。佛法無人請問莫自說,所以除了阿彌陀經是由佛陀主動宣說外,都是有人請問,佛陀才會觀機逗教,宣說佛法,也就是後來眾弟子所結集而成的佛經。即使六祖壇經也一樣,都是有人向惠能禪師請益,他才開示佛法的知見。印光大師的佛法開示,也都常因有人來信請示而為答覆,成為今天精彩寫實的文鈔菁華錄。

   如果是熟悉的蓮友來訪,說不定我的話會多一點,如果是初見面的人,通常我都盡量聽他講話,但他講話的內容我會記住,如果覺得相契,會找機會給他說明。所以前來講堂的人,所留下對我的印象,大概就是「泡茶聊天」,但聊天中,應盡量避免去聊別人的是非,若有人請問佛法,才會給予適當的說明。因為如果來者,只是為了試探悟耀的本事,我若說佛法,實無意義;如果來者只是對佛寺好奇,如果跟他聊太多的佛法,也許只會帶給他壓力,無法相契。既然眾生不容易度,佛法豈能輕易開口。如果來者恭敬請益,才能將所知說明,幫助對方悟入佛的知見。

   所以講堂歡迎大家的光臨,泡茶、談佛法、人生皆可,唯不樂有人說三道四。

    昨晚念佛會,林義傑居士送南瓜供養,丁萬復居士送綠竹筍供養。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悟耀法師著作:一字一拜地藏經日記,訂價二百元。悟耀法師人生解惑,訂價三百元。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