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博大精深,八萬四千法門,自然無法一一薰習修持,只能選擇與自己有緣且能相應的法門,一門深入,容易有成就。即使簡單的念佛法門,也應一門深入,才能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甚至因而進入三摩地。

 

    念佛法門因為簡單容易,所以許多人難免輕忽,因而不太用心,或是特意找一些玄妙的法門,實際上,念佛要念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本身就不容易修持。形而上的不說,單是念佛、唱佛的要領,若不是經常練習,又如何能唱出佛號的莊嚴殊勝。

 

    阿難尊者在結集佛所說的教法,重述增一阿含經時,他說,佛這樣告訴比丘:「當修一法,專一心。」對這一法應多用心思,不讓自己放逸。這一法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息、安般、念身、念死。做好十念,即可除亂。這十念中,蘊含了佛法精深博大。持一法,卻無異總持如來三藏。

 

    阿含經有四部,包括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四阿含中,增一阿含尤為精華,也是靈魂所在,因為此經一偈,不僅出三十七道品之教,諸法皆由此而生。

 

    迦葉尊者問阿難「佛是怎麼說,那一句偈可以一法生萬法。」阿難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身、口、意行,常修清淨。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

 

    佛經時常研讀,有時對某一段經文,會有特別的體會,對法的攝受,特別的敏銳,這樣就容易心開意解。

 

    佛法說的十念有不同的含意,有的是指念佛的十口氣念佛,有的是指攝心的十念,重複由一數到十,每次皆精準才行。有的是指修持佛法的十念,如增一阿含的十念即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念佛有無量功德,念佛更是一種修持,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及實相念佛,以持名念佛最為當機,簡易又安全。念佛說易行難,因而眾生常會輕視念佛法門的簡單,以致難以窺得佛法的堂奧。念法,即憶念佛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因而得到利益功德。念僧,僧要具足戒定慧,可供眾生種福田。念戒,以除煩惱。念施,以克制慳貪。念天以學習天之持戒修善,而獲大福報。念息,幫助思慮寂靜止息。念安般,即做好數息工夫,息出息入,直至非常細微,以得正定,對治散亂。念身,念此身的不淨,是由何而來,如何回歸本處。念死,有生就有死,念念感受生命無常,流轉不已,早日解脫生死大事的煩惱。此十念法修得精妙,就能得涅槃樂。

 

    佛經三藏十二部,浩瀚如海,廣博精深,人人未必能深涉智慧大海而得解悟,但若對一句一偈能得慧解,猶如柳暗花明見一村。

 

    佛所說十念,是簡潔扼要的修持方法,有禪有淨,有戒有施,有天有死,所以佛度眾生,特別強調力行的工夫才能真正的受用。從初度憍陳如等五比丘,到最後度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皆是如此,佛皆視眾生的根器,方便度化。

 

    誠如增一阿含經云:「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其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生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就算今生肉身不能盡除煩惱習氣,來生也當獲得至高無上的智慧。

 

    念佛簡單,從增一阿含經可以了解,學習佛法,必須一門深入,才容易與佛感應道交,容易獲得修行的成就。

 

上午紀錦義居士帶其愛犬賓賓來禮佛,隨後吳安治居士也來禮佛。

感謝無名氏第371次郵政劃撥供養三寶。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是雲林縣政府合法登記的佛寺,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

講堂電話:05-6333622

電子信箱:uxhfmj@yahoo.com.tw

講堂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104-8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