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雨多了一些,也稍增寒意。未來多一次下雨,溫度就會降得更低。這種不冷不熱的天氣,最適合靜坐沈思。佛覺行圓滿,福慧無量,如一味雨,普利於天下蒼生;眾生學佛修行卻有多種的心,經常變化不定,忽喜忽悲,忽苦忽樂,浮動的心,最不利於解脫世間的痛苦煩惱。世事無常,歡樂時莫忘形,煩惱時莫喪志,隨順因緣,禪悅自在。

    冬天時,每多下一次雨,氣溫就會降低,這是古老的常識。人老了,體力逐漸會衰退,也是自古以來的正常現象,大可不以之為憂,也不以之為喜,如如自在。

    佛陀到了八十歲,身體也有疾病纏身,讓阿難尊者看到佛陀蒼老的神情,感到難過。但佛卻反安慰他:所以如此,乃因受胎的身體,被疾病困擾所致,每個眾生都難免被疾病,被死亡所困擾,所逼迫。

    佛陀為了讓阿難了解人生何故會衰老?帶著阿難到舍衛國乞食,來到國王波斯匿王住處門前,停放著數十輛的破舊車輛。世尊告訴阿難這些車輛昔日都是金銀所打造,極為精巧氣派,如今已經壞損而被拋棄,無法再利用,外界的景物都是如此敗壞,何況人的內在與肉身,豈能沒有變化。

    佛在化緣之後,回到祇洹精舍,告諸比丘:「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接著,佛陀又開示:「復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人生如果不能覺悟這四種法,便在生死中流轉,五道中輪迴不已。眾生要以「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斷生死根,否則即使人間示現的如來,也當有形體衰老之報。所以比丘必須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

    佛說眾生喜愛與不喜愛的四法,如果沒有覺悟,就會生出歡樂與憂悲的心。若能覺悟無常世間的變化,不管是遇到任何的情況,都能處之泰然。

    眾生學佛的心情,人人不一樣,但佛最了解眾生心,所以佛對眾生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法華經中,佛告訴舍利弗:「知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法華經告訴我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幫助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眾生如果無法悟佛知見,無法入佛知見,對學佛修行就難以培養歡喜心,最多只流於世俗的拜拜情境,使得學佛道心,難免隨其情緒而變化,這樣道心就會變得不堅固。

大自然有風有雨,有晴有雪,人生也一樣,有順逆,也有善惡。同樣一個人,外界的觀點未必一樣,有緣的人覺得他面善,無緣的人,覺得他面惡;有緣的人常想歡聚;無緣的人,只想早日分離。人生常盼望順境的人,就要認同平庸過一生的宿命;逆境多的人,如果沈著應變,如同凡鐵一樣,可以百鍊成鋼,甚至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順境時,好好享受生活的安樂;逆境時,卻可激發無限的潛能,人生五蘊的感受不在外境而是在心。

    華嚴經淨行品:「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每個人都不喜歡有煩惱、有挫折、有病苦,試問,如沒有這些人生的障礙,你對幸福、快樂的感受還能那麼強烈嗎?天空的表現,大公無私,但天空也不可能長時間清淨無染,何況眾生五欲旺盛,又如何能清淨無染。希望眾生從日常生活的順逆吉凶中,深刻體會人生苦、集、滅、道的真諦。

淨行二字,顧名思義,就是清淨梵行,隨遇而安。不只如此,面對世事的變化,面對不同的人生情境,不管是順逆苦樂,做每一件事,都能給眾生衷心的祝福,學會給人真誠的祝福,心地就像天空一樣開闊,更能領略佛法的禪悅自在,法喜充滿。

感謝無名氏第118次郵政劃撥供養三寶。

護持法輪常轉,請使用郵政劃撥。戶名:虎尾安溪慧日講堂。郵政劃撥帳號:22690234號。講堂電話(056333622

  •  

點光明燈祈福:每人每盞五百元,一次繳交一萬元,點一生光明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虎尾安溪慧日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